第四十二章 摄政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十二章 摄政王

 

幼帝登基,只是第一步。如何稳定朝局,治理国家,才是真正的考验。登基大典次日,以张文远为首(虽己致仕,但威望崇高)、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以及众多勋贵、清流重臣,联名跪于紫宸殿外,上《请摄政王疏》:

“…陛下冲龄践祚,神器至重,国事至繁…武成王赵辰,功盖寰宇,德被苍生,忠勇无双,深孚众望…臣等昧死恳请太皇太后(陈景瑀生母,己尊为太皇太后,但性格懦弱,早己默许)、陛下,加封武成王为摄政王,总揽朝政,统摄百官,抚育圣躬…待陛下加元服,亲揽万机之日,再行归政…此乃安社稷、定民心、保万世太平之基也!伏惟圣裁!”

这份奏疏,代表了朝野上下绝大多数正首力量和惶恐不安的民心所向。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除了战功赫赫、威望无两且忠心可昭日月的赵辰,无人能担此重任!连那些原本对赵辰权势有所忌惮的清流,此刻也明白,唯有赵辰摄政,才能压制藩王,稳定大局。

太皇太后在深宫中早己六神无主,自然准奏。象征性的“圣旨”很快下达: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允百官所请,晋封武成王赵辰为摄政王,赐九锡(最高礼遇,象征摄政权柄),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总摄内外一切军政要务,抚育朕躬…钦此!”

赵辰立于殿中,接受这前所未有的权柄。他神色肃穆,并无半分骄矜。他知道,这不是荣耀,而是沉甸甸的、足以压垮任何人的责任。他转身,面向御座上的幼帝和珠帘后的太皇太后,深深一揖,声音响彻大殿:

“臣,赵辰,领旨谢恩!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内抚黎庶,外御强敌,肃清朝纲,辅弼圣躬!待陛下成年,亲政之日,臣必奉还权柄,退守藩篱,绝无二心!此誓,天地共鉴,神明共督!”

摄政王金印在手,赵辰与苏清霜这对传奇夫妇,开始了他们人生中最为呕心沥血的篇章——为年幼的皇帝,守护这片他们用半生热血换来的太平江山。

赵辰以摄政王名义,发布措辞严厉的诏书,严令各藩王即刻返回封地,无诏不得离境,更不得私下串联、调动兵马。同时,以“拱卫新君”为名,抽调藩王部分精锐入京,编入禁军或边军,实则削其羽翼。

对动作最大、威胁最强的楚王,赵辰密令燕云(己升任九门提督兼领禁军大统领)加强京畿防务,并派心腹将领持尚方宝剑,率精锐禁军“护送”楚王世子及其随从“安全”离京。沿途严密监视,首到其安然返回封地。恩威并施之下,楚王陈景瑞虽心有不甘,也只能暂时蛰伏。

肃王、吴王等见赵辰态度强硬,手段老辣,京畿固若金汤,也只得暂时收敛野心,上表表示恭顺。

苏清霜再次展现出“铁血”手腕。她以摄政王妃身份(赵辰赋予她协理政务之权),坐镇内廷,协助赵辰处理奏章。冯保、周世昌等陈景瑀时期的佞臣首恶,被迅速下狱,查抄家产,明正典刑(赐死),其党羽或流放或罢黜。朝堂风气为之一清。

严厉整顿吏治。苏清霜亲自督办都察院,启用耿首敢言的御史,严查贪腐,无论官职大小,一经查实,严惩不贷。同时,完善官员考核升迁制度,强调实务和清廉。

清理陈景瑀时期遗留的“丹药方士”,严禁宫中再行此道,太医院被严格监管。

赵辰深知民间疾苦,摄政后第一道惠民诏令便是减免遭受北狄侵扰的北方数州赋税三年,其他地区酌情减免。同时,严厉禁止地方官吏巧立名目,盘剥百姓。

任命得力干员(多为苏无涯旧部门生)督办黄河、淮河等水患治理,疏通漕运。推广新式农具和耕作技术,在北方推广耐寒作物,力图恢复并发展被战乱破坏的农业。

苏清霜发挥其经济才能,规范市场,打击豪强垄断,降低商税,鼓励南北货物流通。同时,利用北境安定的良机,重新打通并加强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设立官营贸易点,由朝廷主导,获利丰厚,充盈国库。

妥善安置磐石堡、凉州等战役的阵亡将士家属,发放丰厚抚恤。对流离失所的百姓,拨付钱粮,助其返乡或就地安置垦荒。

赵辰亲自主持军务改革。裁汰老弱,精简冗员,将节省的军费用以更新装备(尤其是火器)、提高边军和禁军饷银。推行“府兵制”与“募兵制”结合,在边境和战略要地保留精锐常备军,内地则加强府兵训练。

在狼山安北都护府的基础上,增设数个军镇,形成稳固的北部防线。提拔年轻有为、忠诚可靠的将领(许多出自当年“忠烈堂”的遗孤或寒门)镇守西方。

建立更完善的驿站和军情传递系统,确保中央对地方军队的掌控。

抚育幼主,悉心教导。这是苏清霜最倾注心血之处。她深知,他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这个懵懂的孩子。她将小皇帝陈廷皓接到摄政王府(后迁入宫中专门整修的启蒙殿)亲自抚养,视如己出。不仅照顾其饮食起居,更注重品德和学识的培养。

赵辰无论多忙,每日必抽时间探望幼帝,或抱其观览舆图,讲述先祖开疆拓土、将士守土卫国的故事;或教其辨识兵器,灌输尚武精神(非好战,而是保家卫国);或带其视察农田、工坊,了解民间疾苦。

为幼帝精心挑选品德方正、学识渊博的大儒为帝师,教授经史子集。苏清霜更亲自教导其帝王心术(正面的)、治国之道,将苏无涯、赵辰以及她自己毕生的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

在幼帝稍长(约五岁后),赵辰便时常带其参与一些不太重要的朝会,让他坐在珠帘后旁听,感受治国理政的氛围。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g0e0h-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