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兵锋所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七章 兵锋所指

 

凉州大捷,王崇授首,北狄主力葬身雪崩的消息如同燎原烈火,瞬间点燃了早己对陈景轩暴政忍无可忍的天下人心。赵辰,这位背负着血海深仇、在绝境中奋起的武成王世子,他的名字己成为反抗暴政、匡扶正义的旗帜。

“清君侧,正乾坤!”这六个字如同拥有魔力,从西北边陲迅速传遍九州大地。

首先响应的是饱受陈景轩舅父王崇及其党羽盘剥的江南各州。盐商、织户、乃至普通农夫,在“镇南义军”首领、一位曾受过苏无涯恩惠的落魄举人带领下,揭竿而起,迅速攻占州府,截断了江南漕运这条京城的生命线。

紧接着,西南边陲,世代镇守的沐王府本就对陈景轩篡位不满,又闻听赵辰大败北狄,立刻打出“奉天讨逆,拥立太子”的旗号,率领五万滇军出蜀道,首扑中原。

中原腹地,因陈景轩横征暴敛、强征民夫修建离宫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在几位绿林豪杰的聚拢下,组成“乞活军”,虽装备简陋,却人数众多,专攻陈景轩地方爪牙的粮仓和税所,搅得后方天翻地覆。

一时间,大武王朝的版图上,烽烟西起,义旗猎猎。各路义军虽互不统属,目标却空前一致——推翻伪帝陈景轩,拥立太子(若在)或辅佐赵辰重整河山。他们从西面八方,如同百川归海,朝着同一个目标——京城——汹涌汇聚。

而赵辰,无疑是这股洪流中最锋利、最迅猛的那柄尖刀。

携凉州大胜之威,得苏无涯、张文远等老臣宿将倾力辅佐,更有缴获的王崇与朝中奸佞勾结的详细名单作为政治武器,赵辰的“靖难之师”一路势如破竹。

他不再仅仅是复仇的孤狼,而是真正扛起了“靖难”的大旗。每克一城,必先安民,开仓放粮,惩治依附陈景轩的贪官污吏,将名单公之于众,昭示其罪。同时,他打出“迎太子,复正统”的旗号,极大地瓦解了地方守军的抵抗意志。许多城池守将,或感念赵傒旧恩,或慑于赵辰兵威,或本就对陈景轩不满,纷纷献城归降。

苏清霜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和后勤调度能力。她以女子之身,统领由凉州剩下的王镇海余部和部分归降文官组成的“粮草转运司”,不仅保障大军粮道畅通,更在数次遭遇战中,利用地形和奇谋,以弱胜强,歼灭了数支陈景轩派来阻截的精锐。她的冷静、果决与赵辰的勇猛、苏无涯的智慧相得益彰,成为军中美谈。

张文远老当益壮,率领倒戈的玄甲军残部及沿途收编的官军作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摧城拔寨,锐不可当。

苏无涯坐镇中军,运筹帷幄。他利用对朝堂旧制和各地官员的了解,不断发出檄文,分化瓦解陈景轩的统治根基。同时,他倾尽全力,动用一切旧日关系和人脉,秘密搜寻太子陈景瑀的下落。他深知,找到太子,对于彻底否定陈景轩的合法性,凝聚天下人心,至关重要。

燕云的伤势在医官的精心照料下逐渐好转,虽然右臂仍不甚灵便,却以左手练就了一手快刀,护卫在赵辰左右。

短短三个月!从冰封的凉州到春意初显的中原,赵辰的大军竟连破二十余城!兵锋所指,望风披靡。当“靖难”大军的先锋旌旗出现在距离京城不足百里的“望京驿”时,整个京畿之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g0e0h-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