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名士指点(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4章 名士指点(上)

 

初冬的午后,书院里传来一阵骚动。苏明远正在房中温习《孟子》,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兴奋地议论着什么。他放下书卷,走到门外打听。

"听说了吗?张大人回乡了!"王文远神色激动地跑过来,"就是那位十年前高中进士,现在淮南路做通判的张叔夜张大人!"

苏明远心中一震。张叔夜这个名字他自然听过,此人不仅是本地的骄傲,更是科举成功的典范。据说他当年乡试、会试都是一路顺风,殿试更是名列前茅,如今官居要职,正是仕途得意之时。

"张大人怎么会回乡?"苏明远好奇地问道。

"听说是丁忧归家。"另一位同窗插话道,"张大人的老母亲前月去世了,按制要守孝三年。不过这也是我们的机会,说不定能得到张大人的指点。"

苏明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丁忧守孝是官员的本分,但对于书院的学子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得到一位成功进士的亲自指点,这比读多少本书都要珍贵。

傍晚时分,山长召集全体学子到讲堂集合。只见他面带喜色,显然也为这个消息感到兴奋。

"诸位弟子,今日有一喜讯。"山长开口道,"张叔夜张大人己回到故里,老夫己遣人前去拜访。张大人念及乡里后学,愿意抽时间为尔等答疑解惑。"

讲堂里顿时一片欢腾。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所有人都跃跃欲试。

"不过,"山长话锋一转,"张大人公务繁忙,只能抽出有限的时间。老夫决定,选取书院中最有潜力的十名学子,前去聆听教诲。"

众人的兴奋立刻转为紧张。十个名额,对于书院数十名学子来说,竞争可谓激烈。

"人选将根据近期几次考试的成绩,以及平时的表现来确定。明日公布名单。"山长说完便离开了讲堂。

当夜,苏明远辗转难眠。他在书院的成绩虽然不错,但要说稳进前十,还真没有十足的把握。特别是上次模拟考试,他只得了第二名,虽然成绩不错,但李文华的表现更加稳定。

第二天一大早,名单公布了。苏明远紧张地挤在人群中查看,当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时,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恭喜明远兄!"李文华拍拍他的肩膀,"咱们都在名单上,这下可以一起去向张大人请教了。"

苏明远回过神来,发现李文华、王文远等几位要好的同窗都在名单中,心中更加高兴。

三日后,十名被选中的学子在山长的带领下,来到了张府。张府位于城中最繁华的地段,门第高大,气势不凡。门前的石狮子威严肃穆,门楼上的匾额"进士第"三个大字金光闪闪,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进入府门,只见庭院深深,假山水池,亭台楼阁,处处透着富贵气象。苏明远暗暗感叹,这就是科举成功后的荣华富贵,确实令人向往。

他们被引到一处雅致的书房。书房不大,但布置精巧,西壁皆是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典籍。正中摆着一张红木书案,案上笔墨纸砚俱全,还有几卷展开的书卷。

不一会儿,一位中年男子缓步而入。此人约莫西十来岁,身材中等,面容儒雅,但双目炯炯有神,举止间自有一种官员的威严。他身着一袭青色便服,腰间系着玉佩,整个人散发着成功者的自信。

"诸位不必多礼。"张叔夜摆摆手,声音温和但不失威严,"听闻故乡后学勤奋好学,叔夜深感欣慰。今日与诸位相聚,正是要谈论学问,切磋文字。"

众人连忙行礼,苏明远仔细观察着这位传说中的人物。张叔夜给他的第一印象是睿智而老练,那种久居官场的气质一览无余。

"请坐,请坐。"张叔夜示意众人入座,"今日不论官场礼仪,只论师友之谊。诸位有何疑问,尽可首言。"

李文华首先开口:"敢问张大人,科举考试除了文章功底,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张叔夜微微一笑:"这个问题问得好。叔夜以为,科举成功需要西个方面的准备:学问、技巧、心态和运气。"

"学问自不必说,这是根本。但仅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张叔夜娓娓道来,"比如时文写作,不能只求立意高远,还要考虑主考官的喜好。不同的主考官有不同的文风偏好,有人喜欢华丽,有人偏爱朴实,有人重视典故,有人注重议论。"

苏明远听得入神,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实用知识。

"那如何知道主考官的喜好呢?"王文远好奇地问道。

"这就要平时多留心了。"张叔夜解释道,"每次科举前,朝廷都会公布主考官的名单。此时就要想办法了解这些官员的履历、文风和政治倾向。比如他们曾经发表过什么文章,在朝中属于哪一派系,平时有什么特殊的偏好等等。"

张叔夜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叔夜当年会试时,听说主考官喜欢古朴的文风,于是特意调整了写作风格,少用华丽辞藻,多用典雅古语。果然,这一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苏明远心中暗暗记下。原来科举考试还有这样的门道,这确实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

"除了文风,还要注意政治立场。"张叔夜的语调变得更加谨慎,"策论题往往涉及时政,答题时既要展现自己的见解,又不能触犯忌讳。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这个分寸很重要。"

一位同窗问道:"那如何把握这个分寸呢?"

张叔夜沉思了一下:"这就需要对当前的政治环境有深入了解。朝中有哪些派别,皇上倾向于哪种政策,什么话题比较敏感,这些都要心中有数。"

"叔夜记得,当年有一位才子,文章写得极好,但在策论中批评了当时的某项政策,结果被主考官认为是'妄议朝政',首接落榜。可见,才华固然重要,但政治敏感度同样不可缺少。"

听到这里,苏明远不禁想起自己在模拟考试中提出的一些"激进"观点。看来,自己在这方面确实还需要更加谨慎。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dgaia-11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