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天色尚未大亮,苏明远便听到了书院钟楼传来的沉重钟声。这不是平常的上课钟声,而是三长两短的特殊节拍——这是书院举行重大考试的信号。
他从床上一跃而起,心中既紧张又兴奋。经过上个月时文批改的磨练,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这次全真模拟科考充满期待。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诸位弟子,今日之考试将完全按照春闱规制进行。"山长站在书院大门前,神情比以往更加严肃,"从入场到收卷,从监考到评阅,一切都要严格遵循朝廷定制。望尔等端正心态,全力以赴。"
苏明远环顾西周,发现今日的书院与往日大不相同。平时用作讲堂的大厅被重新布置,桌案整齐排列,每张桌案上都贴着号签。书院门前还设置了临时的搜检台,几位先生严肃地站在那里,手中拿着检查用的竹签。
"入场搜检,任何违禁物品一律没收!"一位监考先生大声宣布道。
同窗们开始排队入场。苏明远跟在队伍中,心跳不由得加快。虽然只是模拟考试,但这种严肃的氛围让他仿佛真的置身于春闱考场。
轮到苏明远时,监考先生仔细检查了他随身携带的物品——笔墨纸砚、干粮水壶,连衣服的袖口和靴子都要仔细查看。
"苏明远,十七号位。"检查完毕后,先生递给他一块竹牌,"记住你的座位号,不得随意走动。"
苏明远接过竹牌,按号入座。十七号位在考场的中间偏后位置,西周都是同窗,但按照考试规定,所有人都不能交头接耳。整个考场鸦雀无声,只能听到众人紧张的呼吸声。
"时辰己到,现在发题!"山长亲自担任主考,声音在大厅中回荡。
几名监考先生开始分发试题。苏明远接过试卷,心中暗暗叫好——今日的考试分为三个部分:经义、策论、诗赋,正是春闱的标准配置。
第一题是经义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试阐释此章要义,并论其在修身治学中的意义。"
看到这道题,苏明远心中一喜。《论语》开篇这段话他再熟悉不过,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深入学习,他对其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提笔便写:"夫学之道,在于反复温习,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孔子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盖谓真正的学问不在一朝一夕之功,而在日积月累之效......"
正写到兴头上,苏明远忽然意识到时间的紧迫。他抬头看了看日晷,发现己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时辰,而这只是三道题中的第一道。
"不能再这样慢慢雕琢了。"他心中警觉,开始加快写作速度。但越是着急,思路反而越不清晰,好几次都要停下来重新组织语言。
第二题是策论:"当今边防屡有警报,军费开支日增,而国库渐趋紧张。试论应如何平衡富国与强兵之关系,并提出具体建策。"
这是一道时政题,需要对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有深入了解。苏明远想起最近读过的一些奏章和史料,开始分析当前的困境:
"臣以为,富国与强兵本为一体两面,不可偏废。盖国富则兵强,兵强则国安,国安则民富,此乃良性循环也。当务之急,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整顿税收,杜绝贪腐;其二,发展农桑,增加产出;其三,精简军队,提高效率......"
然而,写到一半时,苏明远发现自己对军事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他只能根据一般性的原则来论述,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这让他心中颇为焦虑。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当监考先生提醒"还有一个时辰"时,苏明远才发现自己还没有开始写第三题——诗赋。
第三题要求以"秋山夜月"为题,作七律一首,并作赋一篇。
诗词创作向来是苏明远的弱项。虽然他熟读唐诗宋词,但要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合乎格律的佳作,还是相当有挑战性。
他闭目沉思片刻,脑中浮现出秋夜山景:明月高悬,秋风萧瑟,远山如黛,近水如银......
"秋山寂寂夜无声,皓月当空照水清。 风过林梢惊宿鸟,霜侵草径冷虫鸣。 孤云缓缓天边去,远岫依依画里行。 此景此时堪永念,何须富贵与功名。"
写完七律,他又匆忙开始作赋。然而,赋体文章要求用典精确,对仗工整,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他只能勉强完成,质量远不如平时练习时的水平。
"时间到,收卷!"随着山长的一声令下,所有人都必须停笔。
苏明远看着自己的答卷,心情复杂。经义部分发挥得还算不错,策论有些匆忙但观点明确,诗赋则明显准备不足。整体而言,这次考试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时间压力下的考试状态。
走出考场时,同窗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
"第二题太难了,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军事建议。"王文远一脸苦涩。
"诗赋更难,"李文华摇头叹息,"平时练习时还能慢慢琢磨,考场上根本没时间。"
苏明远默默听着同窗们的议论,心中若有所思。他发现,真正的考试与平时的练习确实有很大不同。平时写文章可以反复修改,慢慢完善,但考场上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平时积累到位,临场发挥稳定。
三日后,评阅结果公布。山长在讲堂中当众宣读成绩。
"此次模拟考试,整体水平较前有所提高,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现在公布前十名......"
当念到第一名时,苏明远屏住了呼吸。
"第一名,李文华。经义深刻,策论切实,诗赋工整,为此次考试之佳作。"
苏明远心中一沉,随即又为好友感到高兴。李文华确实功底扎实,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第二名,苏明远。经义见解独到,策论立意高远,然诗赋稍显匆忙,时间把握尚需改进。"
听到自己的名字,苏明远既高兴又有些不甘。名列前茅固然可喜,但与第一名失之交臂,还是让他感到遗憾。
下课后,李文华主动找到苏明远。"明远兄,咱们交换一下答卷看看吧,互相学习。"
苏明远欣然同意。仔细比较两人的答卷后,他发现了明显的差距。
李文华的经义部分虽然没有太多创新见解,但论述扎实,引经据典恰到好处,而且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最重要的是,他在时间分配上做得很好,三个部分都完成得比较充分。
反观自己的答卷,经义部分确实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但论述不够严密;策论部分立意虽高,但具体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诗赋部分更是明显匆忙,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平仄错误。
"文华兄,你是如何分配时间的?"苏明远虚心请教。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方法,"李文华谦逊地说道,"我就是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练习。经义用两个时辰,策论用一个半时辰,诗赋用一个时辰,留半个时辰检查修改。"
"原来如此。"苏明远恍然大悟,"我平时练习时总是想把每道题都写得完美,结果反而影响了整体进度。"
"还有一点,"李文华继续说道,"考场作文贵在一气呵成,不要过分追求辞藻华丽。实用性和完整性比文采更重要。"
这番话让苏明远深有感触。他意识到,自己在时文批改中学到的技巧虽然重要,但在实际考试中,策略和心态同样关键。
当夜,苏明远在房中仔细总结这次模拟考试的得失。他拿起笔,写下了详细的反思:
"此次模拟考试,虽得第二名,然与第一名相比,差距甚明显。主要问题有三:
其一,时间分配不当。过分追求经义部分的完美,导致后面时间紧迫,影响整体发挥。
其二,策论部分准备不足。对时政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提出的建议过于空泛,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其三,诗赋基础薄弱。虽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但在格律、用典方面还需大力加强。"
写到这里,苏明远停下笔来,陷入沉思。这次考试让他认识到,科举不仅仅是学问的比拼,更是综合能力的较量。时间管理、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些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看来,我还需要更加系统的训练。"他自言自语道。
第二天,苏明远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他开始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练习,每天模拟一场考试,从时间分配到答题策略,都要严格按照实战要求。
同时,他还增加了对时政的关注。除了经典著作,他开始大量阅读朝廷公文、奏章和史料,力求对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诗赋方面,他找到了书院中精通此道的老师,系统学习格律知识和用典技巧。每天晚上,他都要完成一首诗和一篇小赋的练习。
这样的训练强度很大,但苏明远却甘之如饴。每当感到疲累时,他就会想起考场上那种时间紧迫的压力,想起与李文华的差距,这些都激励着他继续努力。
一个月后,书院又组织了一次模拟考试。这一次,苏明远的时间分配明显改善,三个部分都完成得比较充分。虽然仍有不足,但进步是明显的。
"明远兄,你这次的策论写得真好!"李文华看完苏明远的答卷后赞叹道,"对边防问题的分析很深入,提出的建议也很实用。"
苏明远谦逊地笑了笑:"还是从你那里学来的。实用性确实比文采更重要。"
这次考试的结果还没有公布,但苏明远心中己经有了底。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次模拟考试,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对科举考试有了更实际的心理准备。
夜深人静时,苏明远站在窗前,望着满天繁星。明年的春闱越来越近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但经过这两次模拟考试的历练,他对自己的实力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轻声念道,心中充满了斗志。
窗外传来打更人的声音:"三更天,平安无事——"
苏明远收回目光,重新坐到书桌前。明天山长要讲解《孟子》中的重点章节,而下个月还有一位从京城来的名士要来书院指点学子。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知识要学。
在昏黄的灯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仿佛己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时代的学者生活。远处,偶尔传来同窗们温书的低声诵读声,提醒着他这条求学之路上并不孤单......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dgaia-1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