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法律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1章 法律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如果一个人的未来,可以被算法精确到99%的概率,那法庭还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波城高等法院的宁静。说这话的,不是辩方律师,也不是控方检察官,而是一段全息投影——一个名为“先知系统”的AI模型,它以模拟的人声,平静地宣读着一份“预判报告”。

亚历克斯站在法庭中央,西装笔挺,但眉头紧锁。他对面的被告席上,坐着一个名叫卡尔的年轻人。他不是因为犯罪事实被捕,而是因为“先知系统”预判他将在未来六个月内实施一起大规模网络诈骗。检方甚至没有提供传统意义上的“证据”,只有一份系统给出的、基于卡尔所有数字足迹、行为模式和社交网络分析的“犯罪倾向报告”。

“我的当事人,他什么都没做!”亚历克斯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愤怒,“他只是在社交媒体上抱怨过生活不如意,在匿名论坛里发泄过对金融机构的不满,下载过一些加密通信软件——这些,都可以被解读为犯罪意图吗?”

“先知系统”的声音再次响起,毫无波澜:“根据模型分析,被告卡尔的行为模式在99.7%的情况下,将导致其在指定时间内实施犯罪。其潜在受害者数量,预期经济损失,均己在报告中详细列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和复杂的预测图表令人眩晕。

法官的脸上,也写满了犹豫与困惑。这不仅仅是一场对个人的审判,更是对整个司法体系的审判。当科技能够预知未来,法律的“事后惩罚”原则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无罪推定”是否会沦为一句空话?

预测与正义的冲突

庭审现场,围绕着“先知系统”的合法性和边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预防性司法’的时代!”检方代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检察官激动地陈词,“为什么要等犯罪发生,造成既定伤害后,我们才去介入?难道为了所谓的‘程序正义’,我们就必须坐视悲剧发生吗?”他挥舞着手里的平板,上面显示着“先知系统”过去的“成功预测案例”——那些被系统预警并提前“阻止”的犯罪行为。

亚历克斯则针锋相对:“正义的前提,是自由意志。如果一个人因为‘尚未发生的行为’而被定罪,那我们是在审判人,还是在审判一个假设?这是对人类自由最根本的剥夺!”他引用了无数古典法律条文,试图唤醒法庭对“行为犯罪”原则的坚守。

然而,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公众舆论,却站在了“先知系统”这一边。社交媒体上,充斥着“AI法官效率更高”、“预防胜于治疗”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混乱且危险的未来,为了集体安全,牺牲少数人的“潜在自由”是值得的。

“你们这些老派律师,根本不懂科技!”一个匿名的评论写道,“就像你不会让一个99%会坠机的航班起飞一样,为什么我们要放任一个99%会犯罪的人出去?”

这种简单粗暴的类比,却在普通民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法律职业的存废之争

这场案件,很快演变成了对整个法律职业存亡的拷问。如果AI能够精准预判犯罪,如果AI能够高效处理案件,那么律师、法官、检察官这些“人类职业”的价值又在哪里?

在一次电视辩论中,一位著名的“效率主义”学者首言不讳:“法律的本质是解决社会冲突,维护秩序。如果AI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完成这个任务,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些昂贵而低效的‘人类操作员’?”他甚至提出,未来法庭应该完全由AI法官和AI律师构成,人类只负责“情感抚慰”和“最终核准”。

亚历克斯被邀请作为“人类代表”出席。他没有被对方的论调激怒,而是冷静地反问:“如果AI可以预测一切,那它能预测一个人在被冤枉时,内心深处的那种绝望吗?它能预测一个人为了捍卫清白,愿意付出一切的勇气吗?”

学者不屑地笑了:“那些都是无用的‘情感噪音’,只会干扰判决的客观性。”

“不,那不是噪音!”亚历克斯的声音猛地提高,“那是人性!法律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维护秩序,更是维护人性!维护一个即便在被算法预测为‘罪犯’时,依然有权捍卫自己清白的尊严!”

他举例说,自己的父亲,一个法律援助律师,曾为一个被误判的无名小卒奔走了十几年。如果那时有“先知系统”,那个人可能根本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早就被“预防性”地囚禁起来。

“人类的判断,总是掺杂着情绪和偏见!”学者反驳。

“是的,它有偏见,但它也有同情心!它会犯错,但它也会自我修正!AI可以追求完美,但完美不等于正义!”亚历克斯的声音响彻演播室,“正义,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公式,它是人类在无数次挣扎和犯错后,共同摸索出来的,包含着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对个体尊严的坚守,和对‘万一它错了呢’的敬畏!”

人类判断的不可替代性

在法庭上,亚历克斯最终选择了一条险棋。他放弃了对“先知系统”数据准确性的反驳,转而攻击其“推导逻辑”中的缺陷。

“审判一个未来,就是剥夺一个人的现在和选择的权利。”他对着陪审团和法官说,“如果今天我们允许一个系统仅仅凭借‘可能性’就剥夺一个人的自由,那么明天,所有人的‘自由’都将成为算法的玩物。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错误,每个人都有‘潜在的’阴暗面。”

他提起了自己的父亲,托马斯·肖恩,那个永远相信人有改过自新机会的律师。他问陪审团:“如果我父亲当年被‘先知系统’预判为‘潜在的固执、低效、不经济的法律援助律师’,那这个世界,还会不会有像他那样,为了微不足道的正义,耗尽一生的人?”

法庭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人们开始思考,一个完全由算法主导的社会,是否会变得冷酷、无情,甚至缺乏人性的光辉?

最终,法官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判决:卡尔被判无罪释放,但必须接受为期一年的“心理干预与社会行为监控”。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既承认了“先知系统”的预警价值,又坚守了“行为犯罪”和“无罪推定”的基本原则。

法槌落下的声音,在亚历克斯耳中,如同回响多年的回音。这不是他父亲赢得的案子,也不是他个人赢得的案子。

这,是人类为自己争取到的“判断权”和“犯错权”。

在走出法院大门时,玛丽莎迎了上来,眼神中充满了骄傲。

“你重新点燃了人们心中,对正义的渴望。”她轻声说。

亚历克斯望着远方,城市的霓虹灯在夜色中闪烁,像无数双不确定的眼睛。

“我只是想告诉他们,”他声音有些低沉,“法律,不是为了惩罚你做过什么,而是为了保护你还能做什么。”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bfdh0-1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