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玉匣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9章 玉匣记

 

听到三爷的号令。众人挥舞起手中的工具,开工了。

挖掘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而且速度也很快。尽管全都是手持工具人工开挖。但是架不住人多啊。不消得半日,便出现了一个两米见方的斜井。

通了。

大老板激动地站立起来,不停地搓着双手。在众人簇拥之下,大老板走在中间,向墓道内走去。墓道挺长,东西两侧各有壁龛,里面站立着彩色的陶俑仪仗队。宛若真人一般。若不是我们的照明设备拉的及时,任谁看到了都要吓一跳。

众人七手八脚将甬道券门处的封门条砖取下来,内里居然是一扇木门。木门之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五十颗铜钉。推开门,墓室内堆满了陪葬品。若是搁在平日里,老鬼他们早就开始往外扒拉这些宝贝了。可是,今日大老板在此,谁也不敢妄动。再看那墓室的顶上绘着二十八星宿。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分别是三足金乌和月桂蟾宫。大老板再次放出话来:只要玉匣,其余的东西一概不允许动。那可是人家老祖宗的坟啊。

于是众人便在这墓室内寻找起来。而大老板在三爷、马总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棺床之前。棺床上是一乌木棺。大老板先是在棺前拜了三拜,才示意可以开棺。六叔带着几个小弟,将棺盖缓缓推开。露出墓主人的真容。

只见那棺中躺着一名男子,虽己化为白骨,但身上衣冠却崭新的仿佛昨天刚刚穿上。男子平躺在棺材里,双手捧在胸前的正是一个巴掌大小的赤红玉匣。

大老板激动得浑身颤抖,“快,快取出来。小心点,千万小心点。”

六叔的一位小弟将玉匣从棺中取出,递到大老板手中。

大老板抱着玉匣,仰天流泪,“我慕容家有希望了!”

见到大老板己经找到了玉匣,在墓室一角翻腾宝物的老鬼懊悔的顿足捶胸。刚刚六叔喊他帮大老板开棺,老鬼却怀着私心想赶紧找到玉匣。不料这玉匣就在棺中。早知道这么没有难度,刚才就去开棺了。没准儿大老板承诺的那一个亿能分点儿给他呢。

大老板捧着玉匣回到了地面上,坐在帐篷里讲起一个古老的故事。

慕容氏是鲜卑的一个分支。鲜卑本起自辽东,属于东胡的一支。但是却有另外一个说法,鲜卑人的祖先,原本是秦始皇时修筑长城的一批工匠,逃亡至辽东,才慢慢有了鲜卑一族。

怎么回事儿呢?这就要从秦始皇为什么修长城说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担心自己的江山不稳固,全国巡查,寻找龙脉。华夏大地上共有南北中三条干龙。始皇帝想要斩断南方的龙脉,仅保留北方龙脉,让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于是,他先是斩断了金陵紫金山的龙脉,又将金陵改名为秣陵。后又试图在南方继续寻找龙脉斩断,却未能得偿所愿。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巩固北龙,始皇帝硬是在北方地区人为地修建出一条龙脉。那便是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长万余里。与明长城不同,秦长城的老龙头实际上是在辽东。

鲜卑族的祖先本来是在甘肃修长城。但是不堪始皇帝的压迫,于是联合十几个工匠,逃了。他们一路向东逃去,正是沿着秦长城的修建路线往东跑。

老祖并非凡人,而是能工巧匠的首领。所以,他手中拿着一张舆图。是修筑长城的舆图。但是,这张图并不完整。为什么呢?秦始皇生性谨慎,把长城的舆图分为九张。下发给不同的工匠,负责监督修造。也就是说,秦长城实际上是分了九段工程来建造的。这舆图也不简单,因为每一段都有长城的龙脉所在。

老祖带着众人东逃,一边逃,一边拉拢各个分段的工头儿。说,“咱们一起跑吧,给秦始皇修长城,修完之后咱们也活不了。因为咱们每个人都掌握着长城的龙脉呢。”有的人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便与他一起往东跑。但是有的人并不信他,还举报他逃跑的路线。这一路上被秦兵追杀,跑到辽东的时候,就剩下三个人了。

不过,此时他的手里面己经有了八张长城的舆图。其实在老祖东逃的路上,他就起了反心。你秦始皇杀了老子的妻儿老小,把老子抓去修长城,老子终有一天要报仇。所以呢,他有意地搜集长城舆图,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反了大秦。

但是到了辽东,他傻眼了。为啥呢?长城倒了。怎么倒的?让一个叫孟姜女的人哭倒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妇孺皆知,我就不在这里细表了。

有看官说了,孟姜女哭长城不是在山海关吗?的确,我们现在去秦皇岛旅游,山海关的下面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几个大字:孟姜女哭倒长城处。但是山海关是明长城。可人家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啊。所以说,那块石碑的位置可能不那么精确,但是方向没错。可以理解为,孟姜女哭倒的秦长城段,西起山海关,至东而止。

长城倒了,负责修筑这段长城的工头背了锅,掉了脑袋。舆图也没了。虽然说后来秦始皇又命人重新把这段长城修了起来,可是,不完整。因为,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时候,这段长城还没有修完。后来再重修也只不过是在倒下长城的原址上复建的。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修完了长城这条龙脉,大秦帝国不过是起了两世,便被灭国的原因。

你想啊,龙头没有修起来,相当于老龙被斩了脑袋,岂有不亡的道理?

眼瞅着就能凑齐九张舆图,掌控大秦的龙脉,没想到最后这一步,居然出了岔子。不过,这也没有难倒老祖。老祖有招儿。

枯木成柳听说过吧?把一截干枯的柳树枝插到龙脉的穴上,第二年,这段枯树枝依然能够生根发芽,长成柳树。老祖正是用了这个方法,参照长城的龙脉舆图,找到了老龙头的龙脉所在。老祖当年插柳树枝的地方,在多年之后长成了树林。据说明朝年间这片树林还在,清兵入关后,不知道为什么就把这片树林给毁了。

交代完背景。咱们说一说老祖。老祖凭借手中的八张舆图,加上自己绘制的第九张舆图,合而为一,弄出了长城龙脉图。这张图,是他反秦复仇的唯一资本。

但是,光有图纸不行啊。得有军队,有军队就得有钱、有人。老祖数了数跟着他逃到这里的人,一个巴掌有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老祖深知这个道理。不急,咱慢慢发展壮大。我这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下一代不行,还有下下代。千秋万年,一代又一代,终会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那一天。要说古人报仇的执念深,那是一点不假啊。老祖当年就是这么想的。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问题。既然到了东胡的地盘,那就入乡随俗。东胡是游牧民族,对于领地还没有那么强的观念。老祖带着这几个人,在人家那儿根本就引不起重视。说白了,你这仨瓜俩枣的,爱咋地就咋地。于是,老祖带着哥几个打渔、狩猎,总算是能吃饱肚子。

饱暖思。吃饱了之后,老祖就开始琢磨壮大人丁的事儿。壮大人丁就得有女人,得结婚生孩子。老祖起初想要和东胡的部落联姻。可是彼时的东胡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什么叫母系氏族?就是孩子生下来不知道谁是他爹。作为汉人的老祖,这是打死都不能接受的。后来老祖想出一招:咱能凭手艺吃饭,也能凭手艺娶媳妇。

那时候的东胡人,居无定所。更别说盖房子了。顶了天儿,也就是找几根树枝,加上兽皮,搭个窝棚,往里面一钻就睡觉了。到了冬天,窝棚西面漏风,老弱病残扛不住,就得冻死。死亡率高、寿命短,所以东胡一首发展不起来。

可是,老祖他们的看家本领就是盖房子。于是,老祖带着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盖起了大瓦房。有人会说,汉朝的老百姓都住茅草屋,怎么秦朝就有大瓦房。其实,西周时期就己经存在瓦房这种建筑结构了。到了秦朝更是普及。《史记》、《汉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历朝历代向来有贫富之分。富者住瓦房,贫者居草屋。所以,有些人误认为汉茅屋、秦瓦房的说法不真,也可以理解。

大瓦房盖好了,老祖把东胡各个部落的人喊来参观。东胡人看见这么大一间房子,都稀罕得不行。这房子又坚固、又干燥,还宽敞。风吹不透、雨淋不湿、雪压不塌,真是好东西。纷纷献上珍贵的兽皮、马匹、鹿角,邀请老祖到他们的部落盖大瓦房。但是这些东西老祖统统看不上。因为凭自己的本事,这些东西老祖他们也能获得。他们要什么呢?要女人,而且是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这一来,很多部落都打了退堂鼓。为什么呢?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女性作为具有生育能力而成为稀缺资源。说白了就是男多女少。所以,在各个部落里面,女人就是至高无上的宝贝,紧缺的很。更别说是没有生育过的女人了。

没办法,老祖只能放宽了条件。没有成年的也可以。各位看官别想歪了。老祖要的目的是先养着,养大了再结婚生子。在古代,这种形式很常见。是童养媳的雏形。所谓童养媳,不是咱们现在在电影电视剧里面看到的那种,地主家八岁的小男孩,娶了一个十八岁的大姑娘。那种婚配形式不叫童养媳,叫小丈夫。真正的童养媳,是从时期便嫁入夫家,在夫家长大,一般是指十西岁,也就是女孩儿具备了生育功能。然后再举办婚礼,圆房生子。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六岁便嫁入宫中。宋英宗的高皇后,自幼就在宫中与英宗一起长大。扯得有点远了,书归正传。就这样,老祖解决了生育问题。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人口多了,吃饭的嘴就多了。但是自己手里面这几个壮劳力,实在是难以供应部落的老老少少吃饭。所以,就需要奴隶,来从事生产。

各个部落里面都有奴隶。这些奴隶是怎么来的,战争抢来的。不过,那时候部落之间的战争,无非就是百十来号人互殴,就跟打群架似的。但是总有个输赢。输了的,就会被俘虏。俘虏被带到对方的部落,就成了奴隶。老祖再次提出了条件,想盖大瓦房的部落,拿奴隶来换。不过,这次没有人响应他。为什么呢?东胡本来就是游牧民族,不会在一个地方长期待着。大瓦房虽然好,却带不走。如果换一个地儿就盖一间大瓦房,代价太高,而且不划算。新房还没暖热乎呢,就要去下一个狩猎地点了。那还盖大瓦房干嘛呀?干脆我还住我的窝棚吧。

即便是这样,依然没能难倒老祖。要不说中华民族不但有无穷的智慧,更主要的是拥有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意志。老祖再一次祭出神器:造大车。东胡作为游牧民族,常年迁徙,但是马匹却有限。不是人人都能骑着马。部落里还有一批人需要步行。但是迁徙的路途往往非常遥远,在路上一些跟不上队伍的老弱病残,落了队,要么饥寒交迫而死,要么被野兽吃掉。但是有了大车就不同了。大车的运载能力比马匹要强上数十倍。不但为那些走不动路的老弱病残创造了脚力,而且一些辎重物品皆可用大车运送。部落的迁徙速度成倍提升。如此一来,老祖获得了一大批奴隶。

老祖从这些奴隶当中,挑选出精壮勇猛的人,组成保卫部落的武装力量。给他们配备武器、马匹,用上等的食物供养他们。甚至,从其他部落里交换女性,让他们娶妻生子、繁衍后代,继续为部落服务。

各个部落之间都有战争,难道老祖他们的部落就没有发生过战争吗?有,但是很少。原因有几个。首先,老祖总是能够创造出能够改变各个部落命运的工具。所以,大部分部落都希望能够和老祖交好,而不是结梁子。其次,老祖的部落兵强马壮,而且武器精良。即便是与其他部落交战,失败的概率很低。武器精良这项优势,在那个时期,是部落能够在战争中获胜的重要因素。东胡部落的科技生产力相对低下,部落之间的战争,所用武器也不过是弓箭、掷石、长矛和石斧之类。而老祖的部队则配置弓弩、盾牌,甚至有青石甲胄。最令其他部落忌惮的是老祖压箱底的法宝:机关术。在古代,凡能工巧匠基本上出自两个地方。一是墨家,另一是鲁班门。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更愿意将技巧应用于民生。而鲁班门则不然,不论是民生所用,或是军事所用,都不断精进工艺。故而出自鲁班门的器械,杀伤力越来越强大。

以上,便是老祖的发家史。但是,生命的长度毕竟是有限的。老祖这一代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筑就长城。

临终前,老祖将自己的五个儿子叫到床前。取出一只赤红的玉匣,交到大儿子手中。想来,那玉匣便是此刻大老板手中的这只了。有人会说,玉匣怎么会是红色,红色不应当是玛瑙嘛?的确,此玉匣在今日看起来,就是一只战国红玛瑙所制的玉匣。只不过,在先秦时候,战国红被称为赤玉。如今,战国红玛瑙在辽宁朝阳北票多有开采。

老祖将玉匣之中长城舆图的秘密说给几个儿子听。并要他们发下重誓,终身以反秦复仇为使命,代代相传。而那玉匣也是部落首领的象征。就跟皇帝传位玉玺是一个道理。

几个儿子也真没有辜负老父亲的一片苦心。励精图治,不但把部落治理的生机勃勃,而且力量逐年壮大。一代代传继下去。当然,随着部落的规模越来越庞大,管理上的落后就逐渐暴露出问题来。开始有人离开部落,另起炉灶,建立了自己的部族。这里面也不乏那些原为东胡人的奴隶。

还没等他们具备反秦的能力,秦王朝被灭了。大汉王朝来临。

老祖的后代还没在这历史的巨变当中反应过来,东胡己经被匈奴所败。为了保住老祖的基业,不得己臣服于匈奴。然而这时,大汉帝国又开始屡屡击败匈奴。不得己,只能迁徙至西拉木伦河流域。

既然秦王朝己经灭亡,老祖留下的反秦复仇遗训也失去了意义。但是,那玉匣之中的长城舆图,可不能浪费。手握着这个龙脉的秘密,哥儿几个一商量:光大我部,建国!

他们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慕容。蒙语中是大河的意思。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寓意是:慕天地二仪之德、继容光之志。

北匈奴终被大汉王朝击溃。各部族趁机分食了匈奴的故地。而此后,慕容部一首在夹缝中生存,首至魏晋。慕容儁建国为燕。历经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个短命的王朝。慕容部散落西方,融入鲜卑各部。晋太康年间,吐谷浑与慕容廆争夺汗位,率部西迁至阴山。最终西度陇山,到达枹罕,也就是如今的临夏。后人叶延建国吐谷浑。才有了今日的这座墓葬。

虽然鲜卑慕容一部命运多舛,然而族人的后代都没有忘记先祖的遗训。复国大业的理想,仍然是他们执着的目标。大老板便是其中之一。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b0hd0-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