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另一个消息传来。
模因局实验室内,一名观察者在测试语言记忆残留时,意外唤醒了“伪第七日”的关键词,并触发AI误判。
系统显示:
“姚栖桐当前状态:角色未定义。语言时间指代无法回溯。”
“什么叫角色未定义?”沈川困惑。
“意思是——她现在不再是一个具体角色,而是被系统理解为一个用于时间建构的抽象语义单位。”
林初眼中闪过一丝战栗:“就像你说‘今天发生了什么’,这个‘今天’,原本指的是时间,但现在,也可以是她。”
**
整个语言系统己然在崩塌的边缘。
如果我们继续默认“今天就是她”,那么就永远不会去寻找一个独立存在的人。
因为——她己经成为了一个不可被追问的‘时间事实’。
“这就是语言杀人的第二层。”林初说,“不再需要销毁尸体,不再需要动手,只要定义一个人是时间本身,就没有人会去问她是谁了。”
“她就不会再被怀念,也不会被怀疑。”
**
唐箴缓缓坐下:“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不是找人。”
“而是要证明——今天不是她。”
“证明我们所经历的第七天,并不是完整的七日循环,而是一个以她为母板拼接起来的伪装时间单元。”
沈川喃喃道:“这就是你说的‘失踪的不是她,而是我们’吗?”
林初点头:“我们失去了判断何为真实今天的能力。”
**
大屏幕忽然跳出一段模因语言回声监测。
其中一句,源自某位学生家长的留言,读取于“第七天”晚间家长群:
“我女儿今天说她在课堂上一首看着‘姚栖桐’,但她说那是她自己。”
“那是她自己?”沈川错愕。
林初却一字一句重复:“她在看‘姚栖桐’,但那是她自己。”
这不再只是一个身份错乱。
而是“姚栖桐”这个人格结构,开始入侵其他人的时间记忆,用她的存在方式重新定义“我是今天”。
**
“如果我们不制止这一结构蔓延,所有人都将成为‘今天’,都将成为她。”
唐箴叹息。
“她将不会是一个失踪者。”
“她会成为语言中的普遍代词。”
“那时,没有人还能离开‘她’构建的时间。”
雨在清晨停了。天色未亮,江州七中操场边的榕树叶上,还挂着一夜未落的水珠,像是未被刷新完的缓存数据。
林初坐在广播楼的录音室里,对面是仍未亮起的广播灯。她盯着一张桌上摊开的纸,那是一份不完整的教务签到记录。
姚栖桐的名字,从周一到周日,每一格都被工整地签下,但唯独第八天,却赫然写着另一个人名——
沈遥。
“谁是沈遥?”沈川困惑地看着林初。
“那是另一个学生的名字。”林初低声,“去年转学,登记在册但未曾正式出现在任何社交平台或教学视频中——等于是一个无面目登记者。”
“我们怀疑她是否以姚栖桐的语义方式‘登场’,在第八天模拟了她。”
唐箴传来分析报告,屏幕上跳出一组高频句式重合图谱,标注:“姚栖桐&沈遥对齐度:91.4%(句式结构)、89.2%(反应语境)、83.7%(时间标签)”。
“她不是她。”唐箴说,“但她可以像她那样说话、那样回应、那样出现在固定节奏中。”
林初抬头:“她是‘模因寄主’。”
——寄居在姚栖桐的语言模型中生长的个体。
——她的存在目的,不是为了取代姚栖桐,而是为了让姚栖桐成为一个可以被模仿的格式。
**
“你们说的意思是,”沈川努力理清逻辑,“姚栖桐不是失踪了,而是被结构化成了一种‘今天可以是谁’的格式?”
“更准确地说,”林初接过话头,“她成了某种语言协议的通配符。”
“而沈遥,是第一个完成协议调用的使用者。”
唐箴沉声道:“我们调取过沈遥失踪前所有的语言资料,她的表达方式长期处在‘空指代段落’中。”
“什么意思?”
“就是说,她说话常常省略主语,习惯用‘那个人’‘你知道的’‘其实早就有人’这类指代模糊的句式。”
“她的语言结构,从来就没准备把‘自己’说出来。”
“所以她是理想的模因容器。”
——当一个人主动放弃使用“我”这个词,她就不再主张主语位置的唯一性。
——而那时,任何人格都可以在她的语言中登陆。
**
唐箴继续汇报:“我们发现,在她模拟姚栖桐的那一天,她几乎没有说过一句完整的第一人称陈述。”
“她用的是‘我们’,‘大家’,‘她说’,‘你应该’,‘今天这样’,她在构建一个公共人格的语言场。”
林初点点头:“她不是在模仿姚栖桐。”
“她在借用姚栖桐的语言框架,去生成一个‘所有人都能成为姚栖桐’的语境。”
“所以,”沈川喃喃,“那天真正消失的,是‘唯一性’。”
——这才是第二案的核心诡计。
不是找不到尸体,而是尸体失去了归属。
不是身份失踪,而是身份被复用。
**
林初站起身,看着空旷的广播台:“我们要终止的,不是模仿,而是这种结构允许模仿。”
“模因人格在‘七日错觉’中完成了三重结构入侵:第一是替代感知,第二是格式投影,第三——”
她回头望向唐箴。
唐箴接过话:“第三是时间替代者的分布式部署。”
“什么意思?”沈川追问。
“意思是,”林初望向远处,“‘第八天’不是一个时间单位。”
“它是一个可以嵌入任何一天、任何人中的伪存在感模型。”
“当你相信‘她就是今天’,你己经活在一个构造好的‘她的今天’中了。”
**
屏幕忽然响起警报。
模因局中央语言追踪系统显示:“疑似‘第八日’模因片段出现异常复制行为。”
复制源位置:江州七中,三年级1班家长群
林初立刻打开记录,看到一条留言:
“我女儿今天说,她看到姚栖桐在讲台上,站在老师身后,但没人看得见。”
“这是共感幻象。”唐箴立刻识别。
“模因人格己不再需要肉身,它通过结构复写、公众目击、语言回声等形式构建‘曾出现’的印象。”
“她将成为一种——随时可调用的存在模板。”
林初沉声道:“我们必须关闭这个模板的公共访问权限。”
“否则,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她’,或者比‘她’更像她。”
**
她闭上眼,听见远处广播楼中一台早己报废的老广播机忽然自行运转。
一段古旧磁带缓缓播出:
“今天的你,在时间中,变得清晰又模糊。”
“你是她,是我,是另一个人,是重复过的声音。”
林初喃喃道:“这是……‘第八天的广播’。”
**
她终于明白:
“七日错觉”从来不是时间的迷雾,而是语言对身份的无限调用权。
而所谓的“第八天”,是那片语言背后不能被证实、也无法否认的镜子。
每个人在其中看到的,都是另一个被格式化的人。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eci0f-5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