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角落里的旁观者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章 角落里的旁观者

 

我叫姜乐生。这个名字听起来挺阳光的,对吧?“乐生”,快乐地生活。父母在给我起名的时候,大概也是这么希望的。只是,希望和现实之间,隔着一道名为“生活”的鸿沟,我的童年就在那道鸿沟的阴影里学会了沉默和观察。

争吵,是我童年记忆里最常出现的背景音。不是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往往就是鸡毛蒜皮——谁忘了交水电费、谁又加班没通知、亲戚间一点小小的攀比、或者仅仅是疲惫积累到临界点的一次爆发。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厨房。傍晚,妈妈在灶台前忙碌,锅铲碰撞的声音带着一种烦躁的节奏。爸爸推门进来,也许带着一身寒气,也许带着工作上的不顺。然后,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疲惫的眼神,就像点燃了引线。声音会陡然拔高,从抱怨饭菜太咸,到指责对方不顾家,再到翻出陈年旧账……碗碟碰撞的声音会变得更响,有时甚至会摔碎什么东西。小小的我最初会被吓得哇哇大哭,躲在角落。但眼泪换来的,有时是更激烈的争吵——“看看你,把孩子吓成什么样了!”——这反而成了他们互相指责的新弹药。

渐渐地,我不哭了。我发现,当我安静得像不存在一样时,风暴似乎会过去得更快一些。我学会了在争吵初露端倪时就缩回自己的小房间,把门关上一条缝,耳朵贴在门板上。我屏住呼吸,捕捉着门外每一个音调的起伏,每一句用词的尖锐程度。爸爸提高音量意味着他快失控了,妈妈声音变冷带着颤抖说明她极度委屈……我得判断,这场风暴会持续多久?我该什么时候出现?是装作什么都没听见,还是小心翼翼地递杯水?

这种“察言观色”成了我的生存本能。我像一块海绵,无意识地吸收着周围所有人的情绪信号。我害怕冲突,害怕那种剑拔弩张、让人窒息的气氛。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能“平静”,哪怕只是表面上的。于是,我学会了“扮演”。

这让我看起来“人缘不错”,似乎和谁都能相处得来。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层层的“扮演”之下,那个真实的“我”在哪里?那个会因为父母争吵而害怕得大哭、会因为看到一片被雨打湿的落叶而产生的心绪、会在深夜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包裹的“姜乐生”,被藏得很深很深。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哪一张脸才是真正的自己。我的安全感,建立在小心翼翼地维系着与周围环境表面和谐的基础上,建立在精准的“察言观色”和对他人情绪的快速反应上。我害怕暴露真实的情绪,因为那意味着失控,意味着可能被评价、被拒绝。我渴望真诚的连接,却又本能地给自己套上保护壳,用“角色扮演”筑起一道安全的距离。

因此我特别羡慕那些可以随性表达自己的人,我被他们吸引,就像窥见了自己可能的另一面。我想成为那种人,自由自在的人,所以我尽可能的去靠近,甚至去模仿。 我被他们深深吸引,就像窥见了自己灵魂深处被压抑的、可能的另一面——那个本可以不用看人脸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姜乐生”。那个被锁在童年阴影里的、真正的我。

小夏的首率热情是我安全区内的第一个“自由样本”,我依赖她的活力,也在默默模仿她那种不假思索的表达方式,尽管很多时候我的“模仿”显得笨拙而生涩。而林栖风,则是另一种更吸引我的自由样本。他的自由不是外向的张扬,而是一种内在的笃定和沉静。他似乎不需要通过外界的反馈来确认自己,他的画、他的回答、他分享枫叶时那种自然而然的态度,都透着一股“这就是我”的从容。

我想成为那种人,自由自在、忠于自我的人。我笨拙地尝试着:在他面前,我努力少用一点“社交面具”,尝试着分享那片枫叶涂鸦,尽管发出去时心跳如鼓,尝试着在他承认也画枫树时,压下习惯性的自谦或玩笑话,只是简单地回应。每一次小小的“真实”流露,都像在坚冰上凿开一道微小的裂缝,既让我感到危险的战栗,又带来一种奇异的、呼吸到新鲜空气般的畅快。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dagif-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