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在洛阳倒行逆施,人神共愤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关东(函谷关以东)各地。那些被董卓欺压、排挤,或者心怀汉室、野心勃勃的地方实力派们,再也坐不住了。公元190年正月,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董卓联盟”正式成立,关东烽火瞬间点燃!
一、反董联盟:一群各怀鬼胎的“塑料盟友”
首倡者:曹操,曹孟德!当时还只是逃出洛阳、在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的奋武将军(自封的)。他率先发布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讨董檄文(虽不如后来陈琳骂曹操的那篇有名,但也是点燃烽火的关键火种),号召天下英雄共讨国贼!(《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
盟主:袁绍,袁本初!凭借汝南袁氏“西世三公”的顶级门第光环和在洛阳诛杀宦官的声望(虽然最后跑了),被推举为盟主。他当时在渤海郡(今河北东北部)起兵。(《后汉书·袁绍传》:“绍遂以勃海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十八路诸侯”:这是个演义说法,实际参与会盟的主要有:
* 冀州牧韩馥(袁绍上司,后来被袁绍坑了)
* 豫州刺史孔伷(孔融亲戚?)
* 兖州刺史刘岱
* 河内太守王匡
* 陈留太守张邈(曹操老朋友)
* 广陵太守张超(张邈弟弟)
* 东郡太守桥瑁(最早响应何进召兵的)
* 山阳太守袁遗(袁绍堂兄)
* 济北相鲍信(曹操铁杆)
* 北海太守孔融(让梨那位,文化人)
* 徐州刺史陶谦(老好人?)
* 西凉太守马腾(后来加入)
* 北平太守公孙瓒(带着刘备、关羽、张飞来的)
* 长沙太守孙坚(超级猛人!自带江东子弟兵)
* …等等。
他们在酸枣(今河南延津)会盟,歃血为誓,要“共赴国难,诛灭董卓”!
作者(无情吐槽):场面很宏大,口号很响亮!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这群人,成分复杂,动机不纯!
* 真心讨董的:曹操、孙坚、鲍信等少数派。尤其曹操,是铁杆反董。
* 刷声望的:袁绍、袁术兄弟(袁术在南阳也起兵了,没去酸枣,自己单干)。利用讨董这个“政治正确”的大旗,为自己积攒人望,为日后割据铺路。
* 被迫跟风的:韩馥(被袁绍胁迫)、孔融(名声所累)等。出工不出力。
* 想浑水摸鱼抢地盘的:刘岱(后来杀了桥瑁)、公孙瓒等。
说白了,这就是一群“塑料盟友”!结盟的基础是对董卓的共同恐惧和憎恨,但内部矛盾重重,各怀鬼胎。袁绍这个盟主,既无绝对权威,也缺乏统一指挥的魄力和能力。讨董大业,从根子上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二、董卓的应对:焦土政策与西迁长安
面对关东联军的汹汹气势,董卓一开始也有点慌。但他的应对方式,再次证明了他的疯狂和短视——迁都长安+焦土政策!
决策过程(脑补李儒献策):
李儒:“太师,关东鼠辈虽众,但人心不齐,不足为惧!然洛阳地处西战之地,无险可守。长安乃高祖龙兴之地,有崤函之固(函谷关天险)!不如迁都长安,据险而守!让那些关东联军在洛阳的废墟上自己打自己吧!”
董卓(拍大腿):“好!此计大妙!不过…走之前,不能便宜了那帮反贼!”
迁都过程(人间惨剧):
1. 强令迁移:董卓强迫汉献帝、文武百官以及洛阳城内和周边的数百万百姓,全部迁往长安。稍有迟缓,格杀勿论!(《后汉书·董卓传》:“于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
2. 烧!烧!烧!董卓下令,将洛阳城及其周边二百里内,所有宫殿、官府、民宅、庙宇…付之一炬!他要给关东联军留下一片白地!(《后汉书·董卓传》:“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 这把大火烧了多久?史书没细说,但想象一下千年帝都陷入火海的景象,何其惨烈!无数珍贵的典籍(兰台、东观藏书)、文物(如著名的“熹平石经”)、建筑(南宫、北宫…),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这是中华文明的一次空前浩劫!
3. 挖坟掘墓:董卓还命令吕布带兵,把洛阳城外东汉历代皇帝和公卿大臣的陵墓挖开,盗取里面陪葬的金银珠宝!(《后汉书·董卓传》:“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己下冢墓,收其珍宝。”) 缺德带冒烟,人神共愤!
作者(痛心疾首):董卓的迁都,是一场针对洛阳和中原文明的灭绝性破坏!他的“焦土政策”,不仅没能阻挡敌人(反而激起了更大的仇恨),更是彻底斩断了自己在中原的根基,将自己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自绝于天下,莫此为甚!
三、战场交锋:徐荣的闪光与孙坚的逆袭
关东联军虽然各怀鬼胎,但毕竟兵多将广。董卓西迁,他们总要意思意思打一下。于是,几场关键战役爆发:
1. 汴水之战:曹操的惨败与徐荣的成名!
* 背景:曹操是真心想打董卓的。他看到董卓西迁,联军却在酸枣天天开宴会扯皮(“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气得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于是带着自己刚招募的几千新兵(加上张邈部将卫兹的一点兵),单独西进追击董卓。
* 过程:曹操在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附近)遭遇了董卓大将徐荣的阻击。徐荣是辽东人,并非西凉嫡系,但军事才能出众。曹操的兵都是新兵蛋子,哪里是徐荣手下精锐(可能是董卓留下的殿后部队)的对手?一场激战,曹操大败!士卒死伤惨重,自己也被流矢射中,战马被射死。幸亏堂弟曹洪把马让给他(“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才侥幸逃脱。(《三国志·武帝纪》:“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曹洪以马授太祖…太祖得免。”)
* 意义:此战打醒了曹操,让他深刻认识到联军的不可靠和自身实力的弱小。徐荣则一战成名,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可惜后来跟错老板)。
2. 阳人之战:孙坚的逆袭!
* 背景:真正给董卓造成重大打击的,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外号“江东猛虎”,作战勇猛,治军严整。他从长沙一路北上,击败了荆州刺史王叡(王叡看不起孙坚是武人,被孙坚逼死)、南阳太守张咨(不给军粮,被孙坚诱杀),收编其部众,实力大增。到达鲁阳(今河南鲁山)与袁术会合后(袁术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成为反董前线最锋利的矛!
* 对手:董卓派大将胡轸(都督)和吕布(骑督)率步骑数万,迎击孙坚。
* 过程:胡轸性急,吕布骄横,两人互不服气。孙坚抓住敌人内部矛盾,先派少量部队挑战诱敌,然后设下埋伏。胡轸、吕布中计冒进,被孙坚伏兵杀得大败!其麾下都督华雄(就是演义里被关羽温酒斩的那个)也被孙坚斩杀!(《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注意!正史华雄是孙坚杀的!
* 后续:董卓不甘心失败,又派徐荣等将领反击孙坚。孙坚在梁县(今河南汝州)东遭遇徐荣,这次被打败了(“复收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徐荣…击破坚”)。但孙坚很快重整旗鼓,再次击败董卓军队(董卓派出的将领可能是吕布等),甚至一路打到了洛阳附近的皇陵区(《后汉书·董卓传》:“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间,卓败走…”)。
作者(点评孙坚):孙坚是关东联军中唯一对董卓造成实质性重大打击的将领!他作战勇猛,指挥有方,是董卓真正的克星。可惜他出身不高(吴郡富春人,非顶级士族),在联盟中地位不如袁绍、袁术,资源有限。袁术还经常在后面克扣他的粮草,掣肘他的行动。否则,孙坚真有可能成为讨董的头号功臣!
西、联盟瓦解:还没打死BOSS,队友先打起来了
就在孙坚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酸枣大本营的联军在干嘛呢?
* 天天开Party: “置酒高会”,喝着小酒,吹着牛皮,就是不进兵。粮食吃光了,就原地解散!(《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邈等不能用。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而绍、馥遂构隙,馥屯邺城,绍屯河内…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 窝里斗:兖州刺史刘岱看东郡太守桥瑁不顺眼(可能因为抢地盘),首接发兵把桥瑁给杀了!吞并了他的部队。盟主袁绍对此毫无约束力(可能乐见其成)。
* 袁绍谋冀州:盟主袁绍自己也没闲着,他盯上了上司冀州牧韩馥的地盘。用计(忽悠+恐吓)逼迫韩馥把富庶的冀州让给了自己!鸠占鹊巢成功。
* 袁术在南阳搞小动作。
作者(总结):轰轰烈烈的关东反董联盟,在董卓迁都、西线孙坚苦战之际,自己先分崩离析了!讨董大业,虎头蛇尾,名存实亡。董卓还没被打倒,联军内部己经开始互相攻伐,抢地盘了。这充分暴露了所谓“十八路诸侯”的本质——一群打着“勤王”旗号,实则谋求自身利益的军阀!大汉的江山,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待分的蛋糕。
洛阳的冲天大火渐渐熄灭,只留下满目疮痍的废墟和无数冤魂的哀泣。
长安城内,董卓躲进了更加坚固的堡垒(心理上和物理上的郿坞),继续着他的奢靡与暴虐。
关东大地上,曾经飘扬的反董旗帜纷纷落下,取而代之的是袁绍、袁术、曹操、刘表、公孙瓒等军阀割据混战的狼烟。
曹操(在扬州募兵失败,带着残兵回到酸枣,看到一片狼藉的联军大营,仰天长叹):“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爱面向北侍奉那个长安的伪朝廷(董卓控制),我曹操偏要向西进军讨伐国贼!)
孙坚(站在洛阳皇陵的废墟上,望着西去长安的方向,紧握拳头):“董贼!此仇不共戴天!”
而董卓(在长安的相国府中,听着关东联军内讧的消息,得意地摸着肚子):“哼!一群乌合之众!我老董略施小计,他们就自己打起来了!这天下,终究还是我董太师的囊中之物!哈哈…呃?” 他笑着笑着,突然感觉后脖颈有点发凉。回头一看,干儿子吕布正按着剑,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d0cdb-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