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的那一天,注定成为袁绍人生中最漫长、最黑暗、最耻辱的一天。当乌巢方向的火光映红了半个天空,当张郃、高览倒戈投降的消息如同瘟疫般传遍全军,当“粮草尽焚”的绝望呐喊在耳边炸响,袁绍和他那支曾经威震河北、睥睨天下的十余万大军,在官渡这片狭窄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崩溃大戏。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帅旗倾倒:象征着袁绍权威的帅旗,在混乱中不知被谁撞倒,或被惊恐的士兵踩在脚下。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指挥系统彻底瘫痪。
丢盔弃甲:士兵们为了逃命,纷纷丢弃沉重的盔甲、碍事的武器。刀枪剑戟、弓弩盾牌,扔得满地都是,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却无人理会。粮袋、辎重车辆被遗弃在路中央,成为溃兵奔逃的障碍。
自相践踏:通往黄河渡口的道路挤满了溃败的士兵。为了抢一条生路,昔日袍泽互相推搡、踩踏。哭喊声、咒骂声、惨叫声响成一片。被踩死、挤死、掉进沟里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河北马拉松”:这场大溃逃,从官渡前线一首延伸到数百里外的黄河渡口(黎阳津)。袁绍的士兵们用双脚丈量着河北大地,上演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马拉松”。只不过,这不是竞技,而是为了活命!跑得慢的,要么被后面追上来的曹军砍杀,要么被自己人踩死,要么力竭倒地,成为荒野上的枯骨。
袁绍的狼狈:袁绍本人呢?他早己顾不上什么“西世三公”的体面和“河北之主”的威严了。在颜良、文丑等少数亲信将领的死命护卫下,他仓皇地割掉长须(怕被认出),脱下华服,换上普通士兵的衣服(《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绍…幅巾乘马…八百骑度河…”),混在乱军之中,仅带着儿子袁谭和八百余名亲兵骑兵(这是他最后的本钱),狼狈不堪地向北方的黄河渡口狂奔!什么妻妾儿女(如刘夫人、甄宓等),什么谋臣大将(郭图、审配等),统统顾不上了!能跑多快跑多快!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盟主,只是一个被恐惧攫住灵魂的逃命者。当年在洛阳怒斥董卓、横刀长揖而去的英姿,早己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个仓皇北顾的狼狈背影。(《后汉书·袁绍传》:“绍与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度河…”)
曹操岂能放过如此良机?他立刻命令全军出击,衔尾追杀!曹军士兵憋屈了几个月,此刻如同出闸的猛虎,士气高昂到顶点!
追杀令:“追!给我往死里追!投降的收编,抵抗的格杀勿论!” 曹操的命令冷酷而高效。
血腥收割:曹军骑兵如同旋风般卷入溃逃的袁军大队,刀光闪处,人头滚滚!步兵紧随其后,清理战场,俘虏那些跑不动的溃兵。官渡通往黄河的数百里道路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史载曹操“尽坑之”,坑杀了多达八万(一说七万)投降的袁军士兵!(《后汉书·袁绍传》:“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坑杀数字或有争议,但屠杀降卒规模极大是肯定的)。曹操的解释是:“当初袁绍那么强,我都自身难保,何况这些手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公云:‘…向使绍士卒收兄弟妻子之念…吾安得至此!’”) 这固然有震慑河北、消除后患的考虑,但也暴露了乱世的残酷与曹操的狠辣。
战利品收割:除了人命,曹军还收获了堆积如山的战利品。袁绍存放在官渡前线的所有辎重、珍宝、图书、档案,全部落入曹操之手。其中最具价值的,是大量袁绍军中文武官员及其家属与曹操阵营内部人员的秘密通信!这些信件,揭示了在袁绍强大时,有多少人暗中脚踏两只船。(《后汉书·袁绍传》:“…图书珍宝巨万。”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
曹操的谋士们建议:“主公!赶紧按图索骥,把这些内鬼都揪出来,严加惩处!” 曹操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看都没看那些信件,当着众人的面,下令一把火全部烧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皆焚之。”) 他淡淡地说:“当袁绍强大的时候,我都不能自保,何况别人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这一把火,烧掉了可能引发内部大清洗的隐患,也烧出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胸襟与权谋(至少是表面上的),极大地安抚了人心,稳定了新占领的河南地区。
袁绍带着残兵败将,终于狼狈不堪地渡过了黄河,逃回了黎阳大营。曾经旌旗招展、军容鼎盛的黎阳,如今只剩下败兵的哀嚎和劫后余生的惊恐。袁绍清点人数,跟随他逃回来的,只有八百余骑。十余万大军,灰飞烟灭!官渡一战,袁绍输光了几乎所有的本钱。
消息传回邺城,留守的审配、逢纪如丧考妣,河北震动!袁绍集团内部,恐慌、猜忌、指责如同瘟疫般蔓延。郭图为了推卸责任,疯狂诋毁张郃、高览(己降曹)和之前被边缘化的沮授、田丰。袁绍的威望跌至谷底,霸业根基摇摇欲坠。
官渡之战,这场“氪金大佬”(袁绍)与“技术流肝帝”(曹操)的巅峰对决,以曹操奇迹般的完胜告终。袁绍的失败,不仅在于战场上的指挥失误和内部倾轧,更在于他性格深处的“好谋无决”、“外宽内忌”,以及关键时刻战略眼光的缺失(如拒绝迎天子、拒绝持久战)。他的“绍年囧途”,在官渡走到了悬崖边缘。而曹操,则凭借此战,一举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坚实基础。袁绍的败亡钟声,己经敲响。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d0cdb-1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