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全球战略指挥中心。
胜利的欢呼声犹在耳畔,但那股足以点燃空气的狂热,正随着墙壁上巨幅世界地图数据的刷新,而迅速冷却。
地图上,代表“烛龙”、“应龙”、“麒麟”三支部队的蓝色光点,如三颗定海神针,牢牢钉在世界的三个“伤口”上,并向外辐射出代表秩序的白色光晕。然而,在这些光点之外,一种更深邃、更令人窒息的阴影,正从苏门答腊和维苏威的上空,如同墨汁滴入清水般,无声地蔓延。
一名来自皇家科学院“天机阁”的首席科学家,面色凝重地走到了朱雄英面前,他身后的大屏幕上,实时动态模拟图触目惊心。
“殿下,初步的全球大气模型己经建立。” 科学家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最坏的情况发生了。两次超级火山的同时喷发,向平流层注入了超过十五亿吨的二氧化硫和火山灰。这些气溶胶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阳伞’,覆盖了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
他指着屏幕上一片不断扩大的暗红色区域。
“我们的模型预测,未来三个月内,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下降5到8摄氏度。一年之内,这个数字可能达到12度。这意味着……”
他没有说下去,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懂了。
这意味着“火山冬天”。
这意味着全球性的作物绝收,江河冰封,生态系统崩溃。人类刚刚从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的首接打击中缓过一口气,却要立刻面对一个更漫长、更绝望的敌人——饥饿与严寒。
刚刚还因“神兵天降”而热血沸腾的朱棣,此刻也收起了笑容,眉头紧锁:“这鬼天气,岂不是说,咱们就算把地瓜种到天涯海角,也长不出半个子儿来?”
“正是如此,燕王殿下。”科学家苦涩地回答,“这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农业问题,这是物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阳光,光合作用将基本停滞。人类文明,即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冰河期’。”
指挥中心内,死一般的寂静。
如果说火山喷发是烈火烹油的酷刑,那火山冬天,就是用一把冰冷的钝刀,慢慢地、一寸一寸地割断文明的喉管。
朱元璋的脸色也变得无比难看,他戎马一生,什么样的大灾大荒没见过,但这种“老天爷不给饭吃”的局面,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喃喃自语:“这……这可如何是好……总不能坐着等死……”
就在所有人都被这股名为“绝望”的阴云笼罩时,朱雄英终于开口了。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满室的阴霾。
“既然天要收伞,那我们就自己,再造一个太阳。”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了朱雄英身上。
只见他从容地走到指挥台前,手指在虚拟操作界面上轻轻划过。墙壁上那幅令人压抑的世界地图,瞬间切换成一幅充满了科幻色彩的宏伟蓝图。
“诸位,”朱雄英环视一周,目光坚定,“军事急救,只是为了赢得喘息的时间。现在,我向大家公布大明帝国的下一步,也是全人类的下一步——‘恒春计划’。”
“恒春”,永远的春天。
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对抗天命的磅礴气魄。
“‘恒春计划’分为两大核心支柱。”朱雄英指向蓝图的两个部分。
“第一,‘方舟城市’计划。”
屏幕上,出现了一座城市的详细设计图。它被一个巨大的、半透明的穹顶所笼罩,仿佛一个巨大的温室。穹顶之下,高楼林立,田垄纵横,甚至还有人造的河流与湖泊。
“既然地表失去了阳光和温度,我们就深入地心,去借取地球最原始的能量——地热。”
朱雄英的声音充满了力量:“我们将以皇家科学院的‘可控地热钻探技术’为核心,在全球范围内,选取地质结构稳定、地热资源丰富的地点,建立至少十二座全封闭生态城市,我们称之为‘方舟’。”
“每一座‘方舟’,都将由地热能提供全部的电力和热量。穹顶将使用我们最新研发的‘全光谱玻璃’,模拟出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太阳光谱。城市内部,将实现水资源和空气的100%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独立于外部恶劣环境的、自给自足的生态圈。每一座方舟,都将能够容纳五十万到一百万人,并为周边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
指挥中心里响起了倒吸冷气的声音。
朱棣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他指着设计图里,那些在城市农田里工作的巨大机械,结结巴巴地问:“雄英,这……这玩意儿,是燕山大营里那几个铁疙瘩的亲戚?”
朱雄英微笑着点头:“是它们的升级版,‘句芒’系列农业机器人。在‘方舟’里,从播种到收获,将全部实现自动化。”
朱元-璋的嘴巴张了张,他想问的不是技术,而是钱。他的手指都在哆嗦,这哪里是建城,这分明是在用金山银海往地底下填啊!
“雄英啊……”老朱的声音都变了调,“咱……咱们大明,有这么多钱吗?这一座城……得花多少银子?”
“皇爷爷,”朱雄英转向他,目光温和却不容置疑,“现在我们谈的,不是银子,是‘算力’和‘工业产能’。钱,只是一个符号。只要我们的人还在,我们的工厂还能转动,我们就能创造出所需要的一切。而且……”
他的话锋一转,指向了蓝图的另一部分。
“‘恒春计划’的第二支柱,将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资源宝库。我称之为——‘龙宫’计划。”
屏幕上,画面切换到了深邃的海底。一艘形如蛟龙的深海潜航器,正用机械臂,在一处不断喷涌着黑色热液的海底热泉口,安装着某种能量转换装置。
“地球的表面在变冷,但它的内心,依然火热。海洋,尤其是深海,是地球最大的热量储存库。‘龙宫’计划的目标,就是向深海进军。”
“我们将派遣‘蛟龙’系列深海工程潜航队,前往全球各大洋的深海热泉区。一方面,利用温差发电技术,建立‘深海能源矩阵’,为沿海的幸存者聚居地提供电力;另一方面,”朱雄英的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我们将探索一个全新的食物来源——化学合成生态系统。”
“在没有阳光的万米深海,依旧有生命存在。它们不依靠光合作用,而是依靠地热化学能。我们将研究并大规模培育这些‘嗜热菌’和相关生物,它们将成为蛋白质和能量的重要补充。海洋,将成为我们新的粮仓。”
“方舟”与“龙宫”。
一个向地心索要温暖,一个向深海索要食物。
整个指挥中心,被这宏伟到近乎疯狂的构想,彻底镇住了。
这己经不是一个国家的自救方案,这是在为整个人类文明,设计一个全新的、能够抵御灭世天灾的“操作系统”。
良久,徐达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苍老的脸上,满是震撼与敬畏:“殿下,此等经天纬地之才……老臣,闻所未闻。这……这是神明才有的手笔啊!”
朱元(璋不说话了,他只是呆呆地看着屏幕,看着自己的大孙子。他忽然觉得,自己那个“把地瓜种遍天下”的梦想,跟眼前这个“重塑人间”的计划比起来,实在是……太没格局了。
他心中那点对钱财的心疼,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
这是我老朱家的种!
“好!好啊!”老朱猛地一拍桌子,吼道,“干他娘的!老天爷不赏脸,咱们就自己造个天出来!雄英,你放手去干!咱大明要是缺一块铜板,我……我就把这身龙袍当了!”
朱棣更是兴奋地搓着手:“那我能干点啥?‘龙宫’计划听着带劲!要不我带一队人,坐那个什么‘蛟龙’,去海底下抓几条真龙上来?”
朱雄英失笑道:“西叔,您的任务更重。‘恒春计划’需要一个绝对稳定的全球环境。我需要您和快速反应部队,去为我们的工程师们,‘清理’掉所有可能阻碍施工的‘垃圾’。无论是暴徒,还是不听话的军阀。”
朱棣闻言,双眼放光,挺胸敬礼:“保证完成任务!”
“恒春计划”的蓝图,不仅是在紫禁城展开。
通过“全球资源理事会”的紧急线上会议,它被同步传送到了世界仅存的、还能维持通讯的数十个国家与地区领袖的面前。
会议室里,起初是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被这份来自东方的、充满了想象力和力量的计划,震得说不出话来。
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看着屏幕上那美轮美奂的“方舟城市”,再想想自己治下,那些在寒风中因为抢夺一小块风干肉而互相残杀的臣民,嘴唇干裂,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看着“龙宫”计划中那深入万米深海的“蛟龙”,再看看自己手下那些连修复一座桥梁都争吵不休的贵族,脸上火辣辣的。
曾几何
时,他们还在嘲笑大明是个封闭保守的古老帝国。而现在,当末日降临时,这个帝国却拿出了一个足以拯救所有人的方案。
短暂的沉默后,是爆炸般的议论。
“这不可能!这是天方夜谭!在地心打洞?去深海捕鱼?这是东方人的巫术吗?”一位威尼斯总督尖叫道。
“可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法兰西的国王,声音嘶哑地反问,“我的粮仓,只够支撑一个月。一个月后,我的人民要么饿死,要么冻死。如果这是巫术,我愿意信奉它!”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刚刚被“麒麟”部队从混乱中拯救出来的那不勒斯临时管委会代表。他站起来,深深地向着屏幕中,那个代表着大明的徽章鞠了一躬。
“我们那不勒斯,愿意贡献出我们所有的港口、船匠和幸存的工程师!我们请求……请求在亚平宁半岛,建立一座‘方舟’!”
他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们罗斯公国,地处北境,有广袤的冻土和经验丰富的耐寒工匠!我们请求加入‘方舟’计划!”
“我们埃及,愿意开放所有尼罗河沿岸的遗迹,供大明的科学家研究古代工程技术,只求能获得一个‘恒春计划’的席位!”
……
恐惧是最好的粘合剂。
当所有人都站在悬崖边上,那个率先伸出援手,并且有能力拉住所有人的人,自然就成了领袖。
国界、种族、信仰……这些曾经引发了无数战争的东西,在“活下去”这个最基本的需求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如此可笑。
最终,在朱雄英授权的理事会代表的主持下,《全球自然灾害应对暨“恒春计划”资源一体化法案》全票通过。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越了国家与文明界限的“命运共同体”,在火山灰笼罩的天空下,宣告成立。
它的核心,只有一个名字——大明。
它的精神领袖,也只有一个——皇太孙,朱雄英。
当“恒春计划”开始执行时,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冰岛,雷克雅未克。
曾经的旅游胜地,如今成了“方舟一号”的施工现场。一台代号“共工”的超级地热钻机,如同一座钢铁巨塔,缓缓启动。它那由金刚石和特殊合金打造的钻头,在震天的轰鸣中,向着地壳深处,那片滚烫的熔岩之海,发起了冲锋。当地的冰岛人,看着那些穿着大明制服的工程师,如同操控神话巨兽般驾驭着“共工”,眼神中充满了敬畏。他们开始在私下里,称这些东方来客为“索尔的工匠”。
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
广袤的针叶林带,被清理出了一片巨大的圆形空地。数以百计的“句芒”工程机甲,如同辛勤的巨人,正在吊装和焊接“方舟二号”的穹顶骨架。巨大的金属构件在空中交错,电焊的火花,是这片冰封大地上唯一的光与热。当地的部落,将这一切视为“苍天”的旨意,他们派出了最好的猎手,为大明的工程师们护卫营地,抵御饥饿的野兽。
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
海面上,大明“郑和”号超级科考母船灯火通明。在它的船腹之下,一艘线条流畅、形如黑色蛟龙的潜航器——“蛟龙零壹”,在完成最后的调试后,无声地滑入漆黑的海水,向着那片人类从未触及的黑暗与高压之地潜去。它的目标,是在一万一千米的海底,为人类点燃第一座“龙宫”的能量核心。
世界各地,无数类似的场景正在上演。
人类,这个在天灾面前渺小如蝼蚁的物种,在朱雄英的调度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决心,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自救。
而朱雄英的声望,也在这场全球性的大建设中,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美洲的印第安部落里,萨满们将他的画像与羽蛇神并列,称他为“来自东方的太阳神”。
在尼罗河畔的幸存者营地里,孩子们用泥巴,捏出一个个“鲲鹏”运输机的模样,他们向着东方祈祷,念诵的不再是法老的名字,而是“朱雄英”。
在刚刚恢复秩序的罗马废墟上,一位幸存的雕塑家,用找到的最后一块完好的大理石,开始雕刻一座雕像。雕像的原型,是“麒麟”部队的女指挥官赵雪,但在雕像的基座上,他用拉丁文刻下了一行字:
*“IN NOCTE LONGA, IPSE EST AURORA.”*
(长夜将至,他为晨光。)
“他”,指的谁,不言而喻。
朱雄英,己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帝国的储君。他成了绝望中的灯塔,是人类文明延续下去的希望本身,一个活着的、正在创造神迹的……神。
紫禁城,指挥中心。
朱雄英看着眼前雪片般飞来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报告和影像,脸上没有丝毫的骄傲与自得,只有一片深沉的平静。
他知道,火种己经保住。
接下来,就是用这微弱的火种,为人类,建立一个足以抵御任何风雪的、温暖的家。
他拿起茶杯,对着窗外那片昏黄的天空,轻轻一举。
“敬长夜。”他低声说。
然后,一饮而尽。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cacae-7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