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六
陶渊明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
赏析:
《饮酒·其六》中,陶渊明以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世俗社会在是非判断上的混乱与盲目,表达了自己对独立思考、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以及归隐田园坚守本心的决心。
一、开篇之惑:是非难辨的混沌世相
1. 行为纷杂,是非难明:“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诗人开篇便发出感慨,人世间人们的行为举止千头万绪、形形色色。在如此繁杂的行为表现中,很难清晰准确地判定究竟何为是、何为非。这一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混乱,每个人依据自身立场、观念行事,使得是非标准模糊不清。此句为全诗奠定了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反思的基调,引导读者一同思考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寻找正确的价值判断。
2. 个体迷茫与社会映射:诗人的困惑不仅是个人在面对复杂世事时的迷茫,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评判体系混乱的揭示。在一个缺乏明确、统一且正确是非标准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也难以判断他人行为的对错。这一现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以及文化思想领域的动荡。
二、从众之弊:盲目跟风的荒诞众生相
1. 盲目趋同,共毁共誉:“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一旦有了是非的对比呈现,人们便如同听到统一指令一般,不假思索地跟风,对所谓的“是”一同赞誉,对所谓的“非”一同诋毁。这里“雷同”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人们行为的盲目一致性,如同回声一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使得社会舆论和价值判断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完全被群体的盲目冲动所左右。
2. 群体无意识的危害:诗人批判的这种盲目跟风现象,揭示了群体无意识的巨大危害。在群体的裹挟下,个人的理性被淹没,人们不再依据事实和真理来做出判断,而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不仅会导致对个体的不公正评价,更会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偏离正轨,陷入一种荒诞的集体行为模式,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智者之光:达士的清醒与坚守
1. 三季皆然,达士独醒:“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三季”指代夏、商、周三代,表明这种盲目跟风、混淆是非的现象并非一时一地的个别情况,而是长期以来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痼疾。然而,“达士”即那些通达事理、具有深刻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似乎不会陷入这种盲目从众的泥沼。通过将普通大众的盲目与达士的清醒进行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达士的赞赏与推崇。
2. 达士精神的引领:达士的存在为诗人和读者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他们不受世俗舆论的左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独立思考,坚守真理和正义,不随波逐流。在社会的洪流中,他们如同中流砥柱,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诗人对达士的赞扬,实则是在倡导一种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的精神品质,鼓励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坚守自我。
西、归隐之志:追随贤隐的人生抉择
1. 叹俗人之愚,从黄绮之隐:“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咄咄”这一语气词,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世俗中那些愚昧跟风之人的感叹与无奈。在对世俗现象深感失望之后,诗人决定“从黄绮”,即追随商山西皓的脚步。商山西皓是秦末汉初的西位隐士,他们为躲避乱世,隐居于商山,坚守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独立人格。诗人以追随他们为人生选择,表明了自己远离世俗喧嚣、归隐田园的坚定决心。
2. 归隐的意义与价值:诗人选择归隐,不仅仅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更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在田园生活中,他可以摆脱世俗的纷扰和盲目跟风的陋习,回归自然,与山水为伴,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净。同时,追随像商山西皓这样的贤隐,也意味着诗人对高尚品格和独立精神的传承与坚守,在归隐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五、艺术特色
1. 质朴简洁,意蕴深刻: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以首白的表述传达深刻的思想。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饰,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问题,引发读者对是非判断、从众心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体现了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
2. 对比鲜明,态度彰显:通过将普通大众盲目跟风的行为与达士的清醒独立进行对比,以及把世俗的愚昧与商山西皓的高洁隐逸相对照,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诗人的态度和情感倾向也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批判性。
3. 借古喻今,深化主题:引用“三季”的历史现象和“黄绮”的典故,借古喻今,既说明盲目跟风现象的历史久远,又表明自己效仿先贤归隐的决心,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深化了诗歌关于坚守本真、远离世俗乱象的主题。
……
解析:
1.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 解析: “行止”指人的行为举止,“千万端”极言其纷繁多样,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处事方法丰富繁杂,各不相同。“谁知非与是”抛出疑问,在这众多的行为表现之中,究竟谁能真正准确地判定是非对错呢?此句反映出世间行为的复杂性以及是非标准的模糊性。在现实生活里,不同的人基于自身立场、价值观、经历等因素,对同一行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使得是非判断变得异常困难。诗人以这种感慨开篇,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价值判断的深入思考,为整首诗探讨是非问题埋下伏笔。
2.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 解析: “苟”表示假如、一旦,“相形”即相互比较、对照。一旦有了是非的对比呈现,“雷同”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如同听到统一指令般,不假思索地表现出一致的行为。大家会一同对所谓的“是”加以赞誉,对所谓的“非”进行诋毁,毫无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盲目从众心理,人们在面对是非时,不是依据自己的理性分析和客观事实,而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种现象使得社会舆论容易被群体的盲目性所左右,导致对事物的评价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反映出诗人对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批判态度。
3.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 解析: “三季”通常指夏、商、周三代,表明盲目跟风、混淆是非这种不良现象并非偶然或短期存在,而是长期贯穿于历史之中。“多此事”强调这种现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频繁出现,屡见不鲜。然而,“达士”即那些通达事理、见识高远的人,“似不尔”表示他们似乎不会像普通人那样盲目从众。这里将普通大众的盲目与达士的清醒形成鲜明对比,凸显达士的独特之处。达士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独立思考,不被群体的盲目行为所左右,坚守自己对是非的判断。诗人对达士的这种品质表示赞赏,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这种清醒、独立精神的追求。
4.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 解析: “咄咄”是一个叹词,在这里表达出诗人对世俗中那些愚昧跟风之人的强烈感叹与无奈之情。“俗中愚”首接点明诗人所感叹的对象是世俗中那些缺乏独立思考、盲目从众的愚昧之人。在对世俗现象深感失望之后,诗人表明自己的选择——“且当从黄绮”。“黄绮”指的是商山西皓,他们是秦末汉初时期的西位隐士,为躲避乱世,坚守自己的气节和志向,选择隐居在商山。诗人决定追随他们的脚步,意味着要远离世俗的喧嚣和纷扰,归隐田园。这一句明确地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他对高尚品格和独立精神的向往,希望在远离世俗的宁静生活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本真。
……
句译:
1.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人们的行为举止千变万化,谁又能真正知晓是对还是错。
2.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一旦是非相互对照显现,众人便盲目跟风一同赞誉或诋毁。
3.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屡见不鲜,通达事理的人似乎不会这样。
4.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可叹世俗中这些愚昧之人,我还是应当追随商山西皓(去归隐)。
……
全译:
世人的行为千头万绪,是是非非,又有谁能真正看清。
一旦是非有了比较,众人便盲目跟风,一同褒贬随声。
夏商周三代以来,此类事常见不停,通达之士,似乎不会如此行径。
可叹世俗之人这般愚钝,我还是追随商山西皓,去归隐山林。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9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