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七十六章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

赏析: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所写的自传文,创作于其归隐田园期间。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门阀制度森严,文人阶层在高压统治与名利诱惑间挣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以独特视角和笔墨,塑造五柳先生形象,抒发自身情怀。

一、立意与主题

1. 展现自我,坚守本真:文章立意于通过描绘五柳先生,展现作者自身的精神风貌与人生追求。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远离尘世喧嚣与名利纷争,坚守内心的宁静与纯净。如“不慕荣利”首接表明对世俗荣华的淡泊,反映陶渊明对官场黑暗、追名逐利现象的摒弃,追求真实、质朴的生活本真。

2. 安贫乐道,崇尚自然:借五柳先生安于贫困、以道为乐的生活态度,表达对自然、淳朴生活的崇尚。“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虽生活贫困,却安然自得,体现安贫乐道情怀。这种态度与道家顺应自然思想契合,表明陶渊明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与人生价值,将自然视为精神归宿。

3. 寄寓理想,遗世独立:五柳先生形象蕴含着陶渊明的理想人格。“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展现其对知识的独特追求,注重精神领悟而非功利目的。“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描绘出超脱世俗、自得其乐的形象,表达对理想生活方式与人格境界的向往,在污浊现实中保持遗世独立。

二、结构与脉络

1. 开篇点题,介绍名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开篇营造神秘氛围,以树为号,暗示与自然紧密相连,引出对五柳先生的描述,为全文奠定质朴自然基调。

2. 详述志趣,刻画形象:从读书、饮酒、生活状况、著文等方面描述五柳先生。“好读书……欣然忘食”写其读书之乐;“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展现饮酒之豪爽率真;“环堵萧然……晏如也”突出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体现以文抒志。多方面刻画,使形象立体。

3. 结尾赞语,升华主题:引用黔娄之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高度概括五柳先生品质,将其与无怀氏、葛天氏之民相提并论,进一步升华主题,强调其超脱世俗、追求理想生活的境界,引发读者对理想人格与生活方式的思考。

三、语言与修辞

1. 质朴自然,简洁明快:语言质朴无华,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宅边有五柳树”等表述,通俗易懂,似日常交谈,却生动勾勒出五柳先生形象与生活场景。全文简洁明快,无过多修饰,却准确传达丰富内涵,体现陶渊明独特语言风格。

2. 巧用否定,突出个性:多处运用否定句,如“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通过否定世俗常见行为与追求,突出五柳先生与世俗的差异,强化其淡泊名利、率性自然的个性特征,使形象更鲜明。

3. 借典抒情,深化主题:文末引用黔娄之妻的话,借典故表达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品质,将其置于古代理想社会背景中,深化主题,使文章文化内涵更丰富,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联想与共鸣。

西、历史与现实意义

1. 历史意义:是魏晋文学重要篇章,反映当时文人对现实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探索,为研究魏晋士人精神世界与文学风格提供重要样本。其独特的人物塑造与思想表达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后世众多文人以其为典范,塑造类似隐士形象,表达淡泊情怀,丰富中国文学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2. 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诸多诱惑与压力,易迷失自我。《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启示人们关注精神世界,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保持内心宁静与独立人格。其追求自然、真实生活的态度,提醒人们在忙碌生活中回归本真,寻找生活真谛,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

解析:

1.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解析:文章开篇便营造出一种神秘氛围,作者故意不点明五柳先生的籍贯与姓名,强化其超脱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以宅边的五柳树作为名号,体现出五柳先生与自然的亲近,自然质朴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同时暗示他不追求外在虚名,内心世界丰富且独特。

2.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解析:此句高度概括五柳先生的性格与志趣。“闲静少言”描绘出他安静闲适的性格特点,不喜欢喧闹和多言,暗示其内心宁静,专注于自我世界。“不慕荣利”则首接表明他的价值取向,对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毫无向往,与世俗中追名逐利的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这也是理解五柳先生形象的关键所在。

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解析:“好读书”展现五柳先生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不求甚解”并非指他读书不认真,而是不拘泥于字句的琐碎解释,不追求刻板的学问,重在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和意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生动地刻画了他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精神共鸣时的喜悦之情,这种因领悟知识而达到忘我的境界,体现了他对读书纯粹的热爱,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非功利性的目的。

4.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 解析:“性嗜酒”表明五柳先生对酒的喜爱,酒在古代文人生活中常是寄托情感的媒介。“家贫不能常得”点明他因家境贫寒,不能时常饮酒,为下文亲友招饮埋下伏笔。“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体现出亲友对他的了解与关照。“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描绘他饮酒时的豪爽,只要有酒就尽情畅饮,一定要喝醉,展现出率真的性情。“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进一步说明他不拘小节,喝醉后就自然离开,不在乎世俗的客套与礼节,凸显其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

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 解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绘出五柳先生居住环境的简陋,房屋西壁空空,无法遮挡风雨和烈日。“短褐穿结”形容他穿着粗布短衣,且衣服上打满补丁,“箪瓢屡空”表明他饮食简单,盛饭的箪和饮水的瓢常常是空的,这些都表明他生活极度贫困。然而,“晏如也”却转折说明他面对贫困的生活,依然安然自得,毫无怨尤之色,深刻体现出他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不为物质匮乏所动摇,坚守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6.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解析:“常著文章自娱”表明五柳先生通过写作来自我娱乐,将写作作为一种抒感、表达思想的方式。“颇示己志”强调他在文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志向,借文字传达内心的追求与想法。“忘怀得失”则体现他超脱的心境,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不被世俗的成败荣辱所困扰。“以此自终”说明他将以这样的生活方式度过一生,坚守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不为外界所改变。

7.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解析:“赞曰”类似于史书中的评论部分,作者借黔娄之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句话,来高度评价五柳先生。意思是不因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追求富贵,这与前文所描述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形象相呼应。“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以反问的形式,进一步肯定五柳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强调他具有这种高尚的品质,使五柳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8.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 解析:“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描绘五柳先生一边饮酒,一边作诗,以此来使自己的志向得到快乐和满足,再次强调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为乐。“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作者将五柳先生比作传说中上古时代无怀氏、葛天氏时期的百姓,暗示五柳先生生活淳朴自然,如同生活在理想中的远古社会,那里的人们安居乐业、淡泊名利,借此表达对五柳先生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的向往与推崇,也为文章增添了一种古朴、悠远的韵味,引发读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思考。

……

句译:

1.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就用(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

2.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4.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一点也不留恋。

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

6.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7.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8.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

全译: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他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一点也不吝惜地离去。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吧?大概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吧?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7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