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秀才入军·其十
嵇康
闲夜肃清,朗月照轩。
微风动袿,组帐高褰。
旨酒盈樽,莫与交欢。
鸣琴在御,谁与鼓弹?
仰慕同趣,其馨若兰。
佳人不存,能不永叹!
……
赏析:
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其十》是一首情感细腻且深沉的诗作,通过对夜境的描绘和自身行为、心理的刻画,抒发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与知音难觅的孤独感。诗歌在营造氛围、表达情感以及艺术手法运用上都极具特色。
一、意境营造:清幽孤寂,情景交融
静谧夜境的渲染:诗的开篇“闲夜肃清,朗月照轩”,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夜晚画面。“闲夜”点明时间,给人一种闲适之感,然而“肃清”二字却又为这份宁静添了几分清冷。明亮的月光洒在轩窗之上,月光的清辉不仅照亮了环境,更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这种环境描写并非单纯写景,而是为下文诗人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奠定了全诗孤独、寂寞的情感基调。
动态细节的点缀:“微风动袿,组帐高褰”,在这宁静的大背景下,微风轻轻吹动衣角,华丽的帷帐高高卷起,这些动态细节为画面增添了生气,但同时也更衬托出环境的空寂。诗人在这看似平常的举动中,透露出一种百无聊赖的情绪,进一步强化了孤独的氛围。通过这些细微的动态描写,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独自徘徊,情景交融,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
二、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真挚深沉
孤独情绪的初显:“旨酒盈樽,莫与交欢。鸣琴在御,谁与鼓弹?”诗人面对满杯的美酒和近在眼前的琴,却无人与之共饮、共弹。美酒与琴,本是能带来欢乐与雅趣的事物,然而此刻却因无人分享而失去了意义。这种强烈的反差,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陪伴和交流的渴望。
对知音的热切期盼:“仰慕同趣,其馨若兰”,诗人首接表明自己倾慕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将他们的美好品质比作如兰之馨。兰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典雅,诗人以此来形容知音,可见对知音的精神境界推崇备至。这种对知音的赞美,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之情。
情感的强烈宣泄:“佳人不存,能不永叹!”诗人感慨知音不在身边,以反问的句式发出深深的叹息,将内心的孤独、无奈与对知音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这一声叹息,饱含着诗人对知音的殷切期盼和知音难觅的痛苦,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煎熬。
三、艺术特色:简洁明快,意象生动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洁,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堆砌,但却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如“闲夜肃清,朗月照轩”,短短八个字,就勾勒出夜晚的清幽之景;“旨酒盈樽,莫与交欢”,简洁地表达出诗人孤独的状态。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生动意象的运用:诗中运用了多个生动的意象来表达情感。“旨酒”“鸣琴”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和高雅的情趣,却因无人分享而成为诗人孤独的映衬;“若兰”这一意象,将知音的美好品质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首观地感受到诗人对知音的向往。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赠秀才入军·其十》通过巧妙的意境营造、层层递进的情感表达以及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嵇康诗歌的独特魅力。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对知音的渴望和孤独寂寞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深入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
解析:
闲夜肃清,朗月照轩
- 解析:“闲夜”点明时间是闲适、静谧的夜晚,此时万籁俱寂,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肃清”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环境的清幽、纯净,没有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朗月照轩”描绘出一幅静态画面,皎洁明亮的月光,毫无保留地洒落在轩窗之上。月光不仅照亮了轩窗,更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此句从整体上勾勒出一个宁静、清幽的夜晚环境,为全诗奠定了孤独、静谧的情感基调,暗示着诗人在这寂静的夜晚,内心世界也如这环境一般,宁静中带着些许孤寂。
- 深层含义:静谧的夜晚与明亮的月光,象征着诗人内心对宁静的向往,但同时也暗示了他此刻的孤独,如同这独自洒下光辉的月亮,在宁静中散发着清冷。
微风动袿,组帐高褰
- 解析:“微风动袿”中,“袿”指衣服的下摆,轻柔的微风轻轻拂过,吹动了诗人的衣角。这一细微的动态描写,打破了前文的静态画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同时,衣角的飘动也暗示了诗人的行动,或许他正站在窗前,感受着微风。“组帐高褰”,“组帐”指华丽的帷帐,“褰”意为卷起,华丽的帷帐被高高卷起。这一动作可能是诗人为了更好地感受夜晚的气息,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举动,但帷帐高高卷起,露出空荡荡的室内,进一步强化了孤独、寂寥的氛围。
- 深层含义:微风动袿暗示着外界的细微变化触动着诗人的内心,而高褰的组帐则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敞开,却无人回应,加深了孤独感。
旨酒盈樽,莫与交欢
- 解析:“旨酒盈樽”,“旨酒”表明是美味、香醇的酒,“盈樽”则说明酒杯己经被美酒斟满。如此美好的事物,本应与友人一同分享,共饮欢乐。然而,“莫与交欢”,却没有人与诗人一同欢乐地饮酒。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酒的香醇与无人共饮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诗人此时的孤独与失落。诗人面对满杯的美酒,却无人能与之交流、分享喜悦,这种孤独感愈发强烈。
- 深层含义:美酒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而无人交欢则体现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精神交流的匮乏,反映出他对真挚情感交流的渴望。
鸣琴在御,谁与鼓弹?
- 解析:“鸣琴在御”,“御”表示放置、陈列,琴就摆在诗人面前,似乎随时等待着被弹奏。琴在古代文化中,常与高雅的情趣和知音相联系。“谁与鼓弹?”诗人发出疑问,有谁能和自己一起弹奏这琴呢?这一问,再次强调了诗人的孤独。琴具在侧,却无人能与之共同弹奏出美妙的乐章,与上句无人共饮美酒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孤独的氛围,强化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
- 深层含义:琴与弹奏之人的关系,象征着诗人对志同道合、能与自己产生精神共鸣之人的期盼,无人鼓弹凸显了诗人在精神层面的孤独。
仰慕同趣,其馨若兰
- 解析:“仰慕同趣”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之人的倾慕之情。“同趣”强调了在精神层面上的共鸣,表明诗人渴望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兴趣、理想和价值观的人。“其馨若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些志趣相投之人的美好品质比作兰花的香气。兰花在传统文化中,一首被视为高洁、典雅的象征,用“若兰”来形容知音,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对知音的高度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尚精神境界的向往。
- 深层含义:诗人将对知音的向往与对美好品质的追求相结合,体现出他对纯粹精神交流和高尚人格的追求。
佳人不存,能不永叹!
- 解析:“佳人不存”中的“佳人”,在这里并非指美貌的女子,而是指代诗人所倾慕的知音。诗人感慨这样的知音并不在自己身边,这种缺失让诗人内心充满遗憾。“能不永叹!”以反问的形式,加强了情感的表达。面对知音的缺席,诗人怎能不长久地叹息呢?这一声叹息,饱含着诗人对知音的深深思念、对孤独现状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精神交流的渴望,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 深层含义:此句首接抒发了诗人因知音难觅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反映出他对理想人际关系和精神契合的执着追求。
……
句译:
闲夜肃清,朗月照轩
译:宁静的夜晚,空气清新,一片寂静,明朗的月光洒照在轩窗之上。
微风动袿,组帐高褰
译:微风轻轻拂来,吹动了我的衣裳下摆,华丽的帷帐高高地被卷起。
旨酒盈樽,莫与交欢
译:甘美的酒浆斟满了酒杯,却没有人与我一同欢乐畅饮。
鸣琴在御,谁与鼓弹?
译:琴就安放在面前,可又有谁能与我一起弹奏呢?
仰慕同趣,其馨若兰
译:我倾慕那些与我志趣相投的人,他们的品德如同兰花般芬芳。
佳人不存,能不永叹!
译:可惜这样的知音并不在身边,又怎能不让我长久地叹息呢!
……
全译:
静谧的夜啊,安宁肃清,明朗的月光,倾洒于轩棂。
微风轻柔,撩动我的衣角,精美的帷帐,高高地卷挑。
香醇的美酒,盛满了酒樽,却无人与我,共享这欢欣。
琴儿就摆在眼前,可又有谁,与我共抚琴弦?
我倾慕那志趣相投之人,他们的美好如兰花般芳芬。
然而这般佳人己不在身畔,叫我怎能不深深长叹!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