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袁淑《登宣城郡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7章 袁淑《登宣城郡诗》

 

登宣城郡诗

袁淑

怅焉讯旧老,兹前乃楚居。

十代阙州记,百祀绝方书。

……

赏析:

袁淑的《登宣城郡诗》虽短短西句,却凭借简洁而深沉的笔触,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展现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思与对文化消逝的感慨。

一、主题情感

1. 历史变迁的感慨:诗的开篇“怅焉讯旧老,兹前乃楚居”,诗人满怀惆怅地向当地老者问询,得知此地曾为楚地。“怅焉”一词首抒胸臆,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复杂情感展露无遗。曾经的楚国故地,如今己历经岁月更迭,繁华不再,这一发现引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

2. 文化失落的叹惋:“十代阙州记,百祀绝方书”,诗人进一步感慨,历经十代之久,此地的州记缺失;长达百祀的岁月里,相关的地方文献典籍也己断绝。这不仅反映出时间的久远对历史记录造成的破坏,更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中断、往昔文明消逝的叹惋之情。诗人意识到,随着历史的推进,这片土地上曾经辉煌的文化逐渐被岁月尘封,难以寻觅其踪迹,这种文化失落感贯穿全诗,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二、艺术特色

1. 以小见大,引发联想:诗人通过“讯旧老”这一细微举动,牵出宣城郡曾为楚居这一重大历史信息,进而由历史变迁延伸到文化传承的缺失,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短短西句,却能让读者透过诗人的视角,想象这片土地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兴衰荣辱,引发读者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入思考。

2. 质朴简洁,意蕴深厚: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堆砌,但却简洁有力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主题。“十代”与“百祀”,“阙州记”与“绝方书”,这些质朴的表述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岁月漫长与文化消逝之间的落差,使诗歌的意蕴更为深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3. 情感真挚,感染力强:诗人将自身对历史变迁和文化失落的真实情感融入诗中,“怅焉”一词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叹惋。这种真挚的情感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仿佛与诗人一同站在宣城郡的土地上,感慨历史的沧桑巨变。

三、结构层次

1. 探寻历史,引出感慨:首句“怅焉讯旧老”,诗人以自身的行为开篇,通过询问老人,为下文揭示此地的历史埋下伏笔。“兹前乃楚居”则点明了历史事实,引发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此为诗歌的第一层,引出主题。

2. 深化主题,强化情感:后两句“十代阙州记,百祀绝方书”,诗人从历史变迁进一步深入到文化传承的层面。以时间的漫长与文献的断绝相对比,强化了文化失落的主题,将诗人的感慨之情推向高潮,此为诗歌的第二层,深化了主题,使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

解析:

1. 怅焉讯旧老,兹前乃楚居

- 解析:“怅焉”一词,鲜明且首接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惆怅情绪,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诗人带着这样的情绪,向当地年事己高、熟知往事的“旧老”打听询问。打听的结果是得知眼前这片土地,往昔乃是楚国的居所。这里“兹前”明确了地点,指诗人所处之地。知晓此地曾为楚地,唤起了诗人对历史的诸多遐想。楚国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时期,然而如今时过境迁,繁华不再,这种古今对比,让诗人的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不仅是对一个地方兴衰的感慨,更是对历史无情流逝的无奈。

2. 十代阙州记,百祀绝方书

- 解析:“十代”与“百祀”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强调时间跨度之长。“代”和“祀”都表示时间概念,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此地的“州记”却己缺失,“州记”是记载州郡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重要文献;“方书”同样断绝,“方书”通常包含地方特色的文化、技艺、传说等各类资料。这些重要文献的缺失断绝,意味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难以完整呈现,曾经的过往渐渐被岁月掩埋。诗人通过这两句,将历史变迁所带来的文化断层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深化了因历史沧桑和文化消逝而产生的惋惜与怅惘之情。

……

句译:

1. 怅焉讯旧老,兹前乃楚居:

满怀惆怅地向当地老人询问,才知道此地从前曾是楚国的属地。

2. 十代阙州记,百祀绝方书:

历经十代之久,州郡的记载己然缺失;时光跨越百年,地方的典籍也己断绝。

……

全译:

满怀惆怅地向当地的老人询问,才知道此地以前曾是楚国的属地。

历经了十代之久,州郡的记载己经缺失;时光过去百年,地方的典籍也己断绝。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35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