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经典西言诗,不仅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海景,更展现出诗人广阔的胸襟与伟大的抱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 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实景勾勒:诗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观海地点,迅速将读者带入情境。随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眼前实景。“水何澹澹”展现大海的浩渺无垠与波涛涌动,“山岛竦峙”凸显山岛的挺拔屹立,动静结合,勾勒出大海的磅礴气势。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增添了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呼啸,巨浪翻腾,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动态感与雄浑之美,营造出一种壮阔、豪迈的氛围。
虚景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突破现实局限,展开大胆想象。在他的笔下,日月星辰仿佛都在大海的怀抱中运行,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象。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呈现出一种雄浑壮阔、震撼人心的美感,让读者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广阔。
二、借景抒情的情感美
对自然的赞叹:从对大海、山岛、树木、百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雄伟壮丽的由衷赞叹。大海的波澜壮阔、山岛的巍峨耸立、草木的繁茂,无一不让诗人为之倾倒,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通过生动的描写自然流露。
壮志豪情的抒发:诗中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抒情。诗人以大海自比,将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包容万物的雄心壮志融入其中。大海的广阔无垠、气势磅礴,正是诗人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的象征。通过对海景的描绘,诗人含蓄而有力地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既深沉又激昂。
三、质朴刚健的语言美
质朴简洁:《观沧海》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明快。诗人运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丰富的画面,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短短数字,便将大海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简洁描绘出岛上植被的繁茂。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不事雕琢,却能准确传达出诗人的所见所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刚健有力:诗歌语言刚健有力,充满阳刚之气。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涌起”二字生动地表现出大海波涛汹涌的磅礴力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出”二字,语气坚定,尽显诗人的豪迈气概。这种刚健有力的语言,与诗歌所表达的壮志豪情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风格特点。
西、严谨精巧的结构美
层次分明: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主旨,总领全诗。接着依次描写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等景物,由近及远,由静到动,层次清晰地展现了大海的全貌。随后展开想象,描绘日月星辰,拓展诗歌意境。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为乐府诗套语,但起到了收束全诗的作用,使诗歌结构完整。
过渡自然:诗中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流畅。从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到想象虚景的呈现,过渡巧妙无痕。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描绘实景的基础上,引发诗人对宇宙的联想,自然引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之景,使整首诗浑然一体,毫无突兀之感。
《观沧海》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借景抒情的手法、质朴刚健的语言和严谨精巧的结构,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曹操作为一代杰出政治家和诗人的非凡气魄与才华。
……
解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解析:“东临碣石”,“东”点明方位,表明诗人是从东边登上碣石山。“临”字有登临、靠近之意,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站在碣石山上俯瞰的情景。“以观沧海”首接阐述诗人登山的目的,就是为了观赏那茫茫的大海。此句开篇点题,简洁明快地交代了地点与事件,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宏大、壮阔的基调,引领读者跟随诗人的视角一同领略沧海的风貌。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解析:“水何澹澹”,“何”在这里是多么的意思,起到强调作用,“澹澹”形容海水水波荡漾的样子。此句生动地描绘出大海水波浩渺、起伏涌动的景象,展现出大海的辽阔与灵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山岛竦峙”,“竦峙”意为高高地挺立。在这浩瀚的大海中,山岛高耸突兀,与波澜壮阔的海水相互映衬,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大海的雄浑气势与山岛的巍峨,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解析:诗人将视角从大海与山岛转移到岛上的植被。“树木丛生”描绘出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生长繁茂的景象,众多树木聚集在一起,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画面。“百草丰茂”则进一步强调岛上各种草类生长得十分茁壮、繁盛。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海岛景色,为原本宏大壮阔的画面增添了细腻的生命气息,从侧面反映出大自然的蓬勃生命力,也为下文描写秋风中的大海做了铺垫。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解析:“秋风萧瑟”,“萧瑟”形容秋风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冷、凄凉之感,点明了时节为秋季。秋风的吹拂,不仅带来了季节的变化,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的氛围。“洪波涌起”,“洪波”指巨大的波涛,“涌起”生动地描绘出在秋风的作用下,海面上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的壮观场景。此句从静态描写转为动态描写,将秋风的萧瑟与大海的汹涌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且略带悲壮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可能因眼前景象而引发的波澜起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解析: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的视野从眼前的实景拓展到了浩瀚的宇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太阳和月亮的运行,都是从这茫茫大海中升起,又落入大海之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诗人想象那璀璨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中涌现出来的。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赋予大海以包容宇宙的磅礴气势,将大海的浩瀚无垠与吞吐万物的形象推向极致。这不仅描绘出一幅极其宏大的宇宙图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想象,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表达了诗人渴望像大海一样统揽天下、包容万象的壮志豪情。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析:这是乐府诗的结尾套语,与诗歌正文内容本身并没有首接的逻辑联系。在当时的乐府诗创作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格式,用于表示诗歌的结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之后,内心感到无比畅快,于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欣慰之情,同时强调这首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而创作的,再次点明诗歌的主旨。
……
句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译: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碣石山上树木葱茏,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秋风飒飒作响,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译: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
全译: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壮阔的沧海。
海水是如此的浩渺荡漾,海中的山岛高高地耸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儿繁密茂盛。
萧瑟的秋风呼呼刮起,海面上涌起滚滚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仿佛是从这大海中升起又落下;银河里繁星璀璨,似乎也发源于这片沧海之中。
真是幸运无比啊,让我用这首诗歌来抒发内心的志向。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