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陆机《漏刻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三十二章 陆机《漏刻赋》

 

漏刻赋

陆机

夫何希微而难察,亦神功之所兴。虽水火之疾徐,无斯节之相应。激悬泉以远射,跨飞途而遥集。伏阴虫以承波,吞丹流以授邑。激铜乌以启路,因进旅而先后。附承虚以肆愤,将势尽而不渝。箭丽弦以髣髴,土登降而相仇。翔风忽其际会,零露被于蓐收。尔乃颓阳西倾,巽风南逝。玉山摧而莫留,银箭咽以凝滞。时不留于激箭,景无废于循机。

……

赏析:

《漏刻赋》是陆机创作的一篇以漏刻为主题的赋作。漏刻作为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在陆机的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不仅展现了对漏刻精巧构造与精准计时原理的细致刻画,还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深沉思考。

一、主题思想

1. 对漏刻精巧技艺的赞叹:赋文开篇便称漏刻“希微而难察,亦神功之所兴”,首接点明漏刻构造精妙,非寻常技艺可比,表达了对古人创造这一计时工具的赞叹之情。文中对漏刻内部水流运行、部件协作的细致描写,如“激悬泉以远射,跨飞途而遥集”“伏阴虫以承波,吞丹流以授邑”等句,生动展现了漏刻设计的奇巧和制作工艺的精湛,进一步强化了对古代技艺的赞美。

2.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借漏刻计时,陆机抒发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颓阳西倾,巽风南逝。玉山摧而莫留,银箭咽以凝滞”,通过描绘太阳西沉、南风消逝等自然景象,以及将时间比作崩塌的玉山,形象地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漏刻虽能精准记录时间,却无法阻止其流逝,这种对比加深了对时光匆匆的无奈与感慨。

二、艺术特色

1. 细致入微的描写:陆机以细腻笔触描绘漏刻的运作原理和过程。从水流的喷射、汇聚,到部件的承接、传递,再到刻箭与其他部件的配合,如“箭丽弦以髣髴,土登降而相仇”,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漏刻的运行,展现了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力和卓越的文字表现力。

2. 丰富的意象运用:赋中运用诸多意象营造氛围、表达主题。以“悬泉”“丹流”描绘漏刻中的水流,赋予其动态美感;“铜乌”“阴虫”等意象则代表漏刻的部件,使漏刻这一抽象工具具象化。同时,“翔风”“零露”“颓阳”“巽风”等自然意象的融入,不仅增添了诗意,还将漏刻计时与自然变化相联系,深化了对时间主题的表达。

3. 巧妙的对比与象征:将漏刻与水火对比,突出漏刻计时的精准,“虽水火之疾徐,无斯节之相应”,通过对比强调漏刻的独特优势。此外,以“玉山摧”象征时间的不可阻挡,“银箭咽”象征时间记录的凝重,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时间流逝的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学价值

《漏刻赋》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它为研究古代计时文化提供了生动资料,使后人能从文学角度了解漏刻的构造与功能。在艺术表现上,其细致描写和意象运用丰富了赋体文学的创作手法,为后世同类题材创作提供借鉴。同时,通过对漏刻与时间关系的探讨,深化了文学作品中关于时间主题的表达,引发读者对时间的思考,展现了陆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感悟。

……

解析:

1. 夫何希微而难察,亦神功之所兴

- 解析:“夫”为发语词。此句以疑问语气开篇,“希微”形容漏刻构造极为精妙细微,难以被人察觉。“亦神功之所兴”则表明漏刻是凭借非凡的技艺创造出来的,这里的“神功”并非指神力,而是高度称赞古人创造漏刻时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与智慧,为后文详细描述漏刻的构造与运作埋下伏笔,奠定了对漏刻精巧赞叹的基调。

2. 虽水火之疾徐,无斯节之相应

- 解析:“水火之疾徐”指水与火的速度变化,水有流速快慢,火有燃烧缓急。此句将漏刻与水火进行对比,强调尽管水火能呈现出速度上的变化,但它们都无法像漏刻那样与时间的节奏精准相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漏刻在计时方面具有独特的精准性,彰显了漏刻在古代计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

3. 激悬泉以远射,跨飞途而遥集

- 解析:形象地描绘了漏刻中水流的动态。“激悬泉以远射”,说明漏刻中的水像被激发的悬空泉水一样,向远处喷射而出,展现出水流的强劲动力。“跨飞途而遥集”进一步描述水流跨越空间,如同在空中飞行一段路途后,又远远地汇聚到某个地方,这暗示了漏刻通过巧妙的设计,利用水流的这种运动方式为计时提供持续且稳定的动力,是漏刻能够准确计时的重要环节。

4. 伏阴虫以承波,吞丹流以授邑

- 解析:“阴虫”可能是漏刻中类似浮标的部件,它静静地伏在水面,承接水流产生的波动。“吞丹流以授邑”中,“丹流”或许指经过特殊处理(如染色)的水流,这些水流被引入到特定的区域(“邑”)。此句细致地刻画了漏刻内部水流的承接与传递过程,体现了漏刻设计的精巧,通过这样的设计确保了水流能够有序地参与到计时过程中,从而保证计时的准确性。

5. 激铜乌以启路,因进旅而先后

- 解析:这里描述的是漏刻的启动与运行规律。水流的动力激发铜乌,使其开启计时的“路程”,就如同队伍前行,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推进。以“进旅”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漏刻以水流为动力,驱动各个部件按规律运作,体现了古人在设计漏刻时对其运作逻辑的精心构思,展示了漏刻运作的科学性与规律性。

6. 附承虚以肆愤,将势尽而不渝

- 解析:“附承虚”指漏刻的某些部件借助水流的冲力,在虚空之中运行。“肆愤”可理解为部件在水流作用下,充分发挥其功能。“将势尽而不渝”则强调即使水流的冲力将要耗尽,这些部件依然坚守其职责,不改变运行的状态。此句突出了漏刻部件在水流作用下能够稳定运行,体现了漏刻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水流变化对计时的影响,通过巧妙的构造保证了计时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7. 箭丽弦以髣髴,土登降而相仇

- 解析:“箭”指漏刻中的刻箭,它的移动仿佛附着在弦上一般,精准而有序。“土”可能指漏刻中类似秤锤或配重的部件,用于平衡和控制刻箭的升降。“登降而相仇”表示这两个部件相互配合,一个上升,另一个则下降,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此句详细描绘了漏刻中两个关键部件的协作关系,展示了漏刻通过部件间精确的配合实现精准计时的原理。

8. 翔风忽其际会,零露被于蓐收

- 解析:描绘了一种诗意的场景,当微风忽然吹来(“翔风忽其际会”),露珠洒落在代表秋天的方位神蓐收所在之处(“零露被于蓐收”)。这里通过对微风、露珠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诗意的氛围。同时,暗示了漏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变化下,依然能够稳定地运行,不受外界微小气候变化的干扰,进一步强调了漏刻计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9. 尔乃颓阳西倾,巽风南逝

- 解析:“尔乃”为承接连词,起过渡作用。“颓阳西倾”描绘了太阳逐渐向西倾斜,慢慢落下的情景,首观地展现了一天中时间的推移。“巽风南逝”中的“巽风”代表南风,说明南风轻轻吹过并向南消逝,从侧面烘托出时间的流逝如同自然风的流动,不可阻挡。这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与漏刻计时相呼应,体现了漏刻计时与自然时间流逝的一致性,强化了时间不断前行的意象。

10. 玉山摧而莫留,银箭咽以凝滞

- 解析: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手法。“玉山摧”将时间的流逝比作玉山崩塌,表现出时间如同崩塌的玉山一样,势不可挡,无法挽留,强调了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和强大力量。“银箭咽以凝滞”中的“银箭”指代漏刻中的刻箭,仿佛刻箭因为时间的飞速流逝而哽咽、凝滞,形象地表达了刻箭在记录时间时,似乎也感受到了时间流逝的沉重,从侧面反映出时间的无情流逝以及漏刻对时间如实记录的特性。

11. 时不留于激箭,景无废于循机

- 解析:此句进一步阐述时间与漏刻的关系。“时不留于激箭”表明时间不会因为漏刻刻箭的快速移动而停留,强调时间按照自身的规律客观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景无废于循机”中的“景”可理解为日影,意思是日影也不会因为漏刻的运行机制而停止或混乱,依然会按照正常的规律随着时间移动。这两句再次强调了时间的客观性和漏刻计时的精准性,漏刻能够准确地反映时间的流逝过程,无论时间如何前行,漏刻都能遵循其规律,如实记录,凸显了漏刻在古人认知和记录时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句译:

1. 夫何希微而难察,亦神功之所兴

这(漏刻)构造是何等的精妙细微而难以察觉,同样也是凭借高超技艺所创造出来的。

2. 虽水火之疾徐,无斯节之相应

即使水与火有速度上的快慢变化,却没有像(漏刻)这样与时间节奏如此精准相应的。

3. 激悬泉以远射,跨飞途而遥集

(漏刻中的水)如被激发的悬泉向远处喷射,跨越空间后远远地汇聚。

4. 伏阴虫以承波,吞丹流以授邑

(漏刻内)类似阴虫的部件伏着承接水流的波动,接纳有色的水流并将其引入特定区域。

5. 激铜乌以启路,因进旅而先后

水流激发铜乌开启计时路程,(各部件运作)如同队伍行进般有先后顺序。

6. 附承虚以肆愤,将势尽而不渝

(漏刻部件)借助水流冲力在虚空中运行以发挥作用,即便水流势尽也不改变(运行状态)。

7. 箭丽弦以髣髴,土登降而相仇

刻箭如同依附在弦上般移动,(类似秤锤的)部件上升下降相互配合。

8. 翔风忽其际会,零露被于蓐收

微风忽然吹来,露珠洒落在代表秋天的方位神蓐收所在之处。

9. 尔乃颓阳西倾,巽风南逝

接着太阳渐渐向西倾斜,南风轻轻吹过并向南消逝。

10. 玉山摧而莫留,银箭咽以凝滞

时间如同玉山崩塌般不可挽留,漏刻的银箭仿佛因感慨时间流逝而哽咽、凝滞。

11. 时不留于激箭,景无废于循机

时间不会因刻箭快速运行而停留,日影也不会因漏刻运行机制而停止正常移动。

……

全译:

这漏刻构造是何等的精妙细微,令人难以察觉,它实乃凭借高超技艺创造而出。即便是水的流淌或火的燃烧,虽有速度快慢的变化,却都无法像漏刻这般,与时间的节奏精准相应。

在漏刻之中,水如被激发的悬空泉水,向远处喷射而出,而后跨越空间,远远地汇聚在一起。类似阴虫的部件静静伏着,承接水流产生的波动,接纳经过特殊处理(或许染色)的水流,并将其引入特定区域。水流的动力激发铜乌,开启计时的进程,各个部件的运作就如同队伍行进一般,有着先后的顺序。

一些部件借助水流的冲力,在虚空中运行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即便水流的冲力将要耗尽,它们也不会改变运行状态。漏刻中的刻箭,仿佛依附在弦上般精准移动,而类似秤锤的部件则与之相互配合,一升一降。

偶然间微风轻轻吹来,露珠洒落在代表秋天的方位神蓐收所在之处。接着,太阳渐渐向西倾斜,南风也轻轻吹过并向南消逝。时间就如同崩塌的玉山一般,势不可挡,无法挽留,漏刻的银箭仿佛也因感慨时间的流逝而哽咽、凝滞。

时间并不会因为漏刻刻箭的快速移动而停留,日影同样也不会因为漏刻的运行机制而停止正常移动,始终遵循着既定的规律。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1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