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其三
左思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
赏析:
《咏史诗·其三》是左思借歌咏古代贤士来抒发个人情志、批判现实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对高尚气节与非凡才能的推崇,以及对现实中追名逐利之风的批判。
一、借古抒怀,志向高洁
诗人开篇首抒胸臆,表明对段干木和鲁仲连的仰慕。段干木凭借自身贤名使秦国放弃攻魏,鲁仲连于谈笑间退去秦军,解除赵国危机。左思借这两位先贤,表达自己对他们卓越才能与高尚品德的向往。段干木隐居不仕却能保国,鲁仲连功成不受赏,这种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行为,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他渴望自己也能如先贤般,在关键时刻展现才能,同时坚守高尚气节,不为世俗名利所累。
二、人物形象鲜明,对比寄意
诗中塑造的段干木与鲁仲连形象鲜明。他们皆是自由不羁、不被世俗所拘之人,于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尽显英雄本色。然而,诗人所处的西晋,社会风气奢靡,人们追名逐利。这种对比之下,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之意不言而喻。通过赞美古代贤士,讽刺当世之人在名利诱惑下丧失高尚品格与家国担当,凸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与不满。
三、语言质朴刚健,情感强烈
左思的语言风格质朴刚健,如“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用词简洁明了,却有力地刻画了两位贤士的品格。诗中情感真挚强烈,对先贤的仰慕溢于言表,对现实的批判也毫不隐晦,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遗风。诗人以质朴之语,抒豪迈之情,展现出刚劲的风骨。
西、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诗歌结构严谨,先表明对段干木和鲁仲连的仰慕,接着阐述他们不羁的品格及解难的才能,再强调其功成不受赏的高节,最后以“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名利的轻视。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完整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使诗歌主题得以深刻呈现。
……
解析:
1.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 字词解析:“希”通“晞”,意为仰慕 。“段干木”是战国初期魏国的隐士,品德高尚且富有才学。“偃息”指安卧、休息,描绘出段干木隐居不仕的生活状态。“藩”本意为篱笆,这里用作动词,是保卫、庇护之意。
- 诗句解析:诗人开篇便首陈自己对段干木的仰慕。段干木虽隐居不与权势者合作,却因其贤名远扬,在秦国欲攻打魏国时,秦国顾虑其贤,放弃攻魏,从而庇护了魏国国君与魏国百姓。此句借段干木之事,展现诗人对高尚隐士凭借自身影响力保国安民的推崇。
2.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 字词解析:“慕”同样表达仰慕之情。“鲁仲连”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士,为人排忧解难,却不图回报。“却”表示击退。
- 诗句解析:诗人进一步表明对鲁仲连的敬慕。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围困,形势危急,鲁仲连挺身而出,以其卓越的辩才,在与魏国使者辛垣衍的交谈中,剖析利害,谈笑间说服辛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主张,坚定了赵国抗秦的决心,最终使秦军退兵。此句凸显鲁仲连非凡的智慧与从容退敌的潇洒风采,也体现诗人对这种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能力的向往。
3.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 字词解析:“当世”指所处的时代。“贵”在这里作动词,意为崇尚、看重。“不羁”指不受约束、自由洒脱的品性。“解纷”即解决纷争。
- 诗句解析:此句是对段干木和鲁仲连共同品质的总结。诗人指出,他们所处的时代崇尚自由不羁的品性,在国家或他人遭遇危难时,他们能凭借自身才能挺身而出,化解纷争。这不仅是对两位先贤行为的概括,也暗示诗人认为真正的贤士应具备这种不受世俗拘束、勇于担当的品质,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缺乏此类贤士的感慨。
4.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 字词解析:“耻”以……为耻,意动用法。“高节”指高尚的气节。“卓不群”形容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 诗句解析:段干木和鲁仲连在建立大功之后,都以接受赏赐为耻。这种行为彰显了他们高尚的气节,使他们在众人中显得超凡脱俗。诗人通过赞美这种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表达自己对淡泊名利、坚守气节的价值追求,同时也与当时社会上追名逐利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暗含对现实中人们热衷功名利禄的批判。
5.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 字词解析:“临”面对。“组”本指丝带,这里代指系官印的绶带,象征官职。“绁”原意是系、拴,此处指系上组绶接受官职。“珪”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古代诸侯举行典礼时所用,这里象征爵位。“分”指接受、分享。
- 诗句解析:此句进一步描述段干木和鲁仲连对功名利禄的态度。面对代表官职的组绶,他们不肯系上;面对象征爵位的珪玉,他们也不愿接受。这两个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两位贤士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高尚气节,强化了前文“功成耻受赏”的表述,也让诗人对这种高洁品质的赞赏之情更为浓烈。
6. 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 字词解析:“连玺”指许多官印,形容财富和权势。“耀前庭”指在庭院前闪耀光芒,极言其显赫。“比之”将其(连玺耀前庭的景象)与……相比。“浮云”比喻不值得看重的事物。
- 诗句解析:即使众多官印在庭院前闪耀光芒,显示出无比的权势和财富,段干木和鲁仲连却将其视如浮云。此句以形象的比喻,再次强调他们对名利的极度轻视,将他们超脱世俗的形象推向极致。同时,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志向,如同先贤一般,不被世俗的功名利所诱惑,坚守内心的高洁与纯粹。从诗歌整体来看,这一句不仅是对段干木和鲁仲连高尚气节的总结,更是诗人自我情志的鲜明表达,强化了诗歌借古讽今、抒发高洁志向的主题。 整首诗通过对两位古代贤士的歌咏,层层深入地展现他们的非凡才能、高尚气节以及对名利的淡泊,从而映照出诗人自身的理想追求与对现实社会追名逐利之风的批判,情感真挚,主题深刻。
……
句译:
1.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 翻译:我仰慕段干木,他隐居安处,却能庇护魏国君主。
2.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 翻译:我敬慕鲁仲连,他在谈笑之间就能击退秦军。
3.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 翻译:他们所处时代看重自由不羁的品格,遇到危难能够为国家解除纷扰。
4.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 翻译:他们在成功建立功业后,以接受赏赐为耻,高尚的气节超凡脱俗。
5.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 翻译:面对系官印的丝带,他们不愿系挂(接受官职),面对象征爵位的珪玉,怎肯接受。
6. 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 翻译:即便众多官印在庭院前闪耀光芒(显示着显赫权势),他们把这看得如同浮云一般。
……
全译:
我倾慕段干木,他安居不仕,却能捍卫魏国君主与国家。
我敬仰鲁仲连,于谈笑风生间,便将秦军击退。
他们所处的时代崇尚自由洒脱,危难之际能挺身而出化解纷扰。
建立功勋后,以接受赏赐为耻,高尚气节卓然出众。
面对系官印的绶带,他们不愿系挂;面对象征爵位的珪玉,更不肯接受。
纵然众多官印在庭院前光辉闪耀,他们也只把这一切视作浮云。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1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