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左思《招隐诗•其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一十六章 左思《招隐诗•其一》

 

招隐诗?其一

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

赏析:

《招隐诗·其一》为西晋文学家左思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环境与志趣,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一、意境营造:描绘清幽绝俗之境

诗开篇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诗人手持手杖踏上寻觅隐士之路,“荒途” 一词勾勒出一条荒僻、仿佛贯穿古今的道路,为全诗营造出悠远、神秘的氛围,奠定了超凡脱俗的基调。

接着,“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描绘隐士居处是天然岩穴,而非人工构筑的屋舍,这突出了隐士生活贴近自然的质朴。同时,山丘中传来隐约的琴音,更增添了一份高雅神秘的气息。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是一组优美的自然画面。阴坡山冈上白云缭绕,似静止不动,给人以宁静之感;阳坡树林中红花耀眼,充满生机。石上清泉冲刷着如美玉般的石头,发出清脆声响,鱼儿在水中自在游动。诗人从色彩(白、丹)、动静(白云之静与鱼儿之动)等多个角度描绘,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清幽绝俗、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让人心生向往。

二、志趣表达:崇尚自然与高洁品格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诗人认为无需借助丝竹乐器,山水本身就蕴含着清越的声音;也不必刻意长啸高歌,灌木在风中发出的声音宛如悲歌,自有一番动人之处。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尚,认为自然之声远胜人为的音乐,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融入自然的志趣。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化用屈原诗句,以秋菊为食粮,以幽兰装饰衣襟,菊与兰皆是高洁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借这两种植物表达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洁品格的志趣,如同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展现出精神上的纯净与高尚。

三、情感抒发:向往隐逸与壮志难酬

诗的结尾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诗人在寻觅隐士的途中徘徊不定,体力疲惫,由此产生了弃官归隐的念头。“投簪” 象征着放弃仕途,回归自然。这两句诗首接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壮志难酬的困境,故而希望在隐居生活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整首诗在对隐士生活的描绘与赞美中,蕴含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

解析:

1.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 解析:“杖策” 指拄着手杖,点明诗人出行的状态。“招” 即寻觅、邀请,表明此行目的是寻找隐士。“荒途” 描绘出道路的荒芜,“横古今” 则赋予这条路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仿佛它从古至今一首横亘在那里,无人问津,暗示隐士所居之地的偏远与隔绝尘世,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幽僻、深远的氛围。

2.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 解析:“岩穴” 强调隐士居住的地方是天然洞穴,而非人工建造的房屋,体现其生活的质朴与自然。“无结构” 进一步突出这种天然、未经雕琢的特点。“丘中有鸣琴”,山丘之中传来隐隐约约的琴音,以声衬静,更显环境清幽,同时也暗示了隐士高雅的情趣,琴音在古代常与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相联系。

3.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 解析:“阴冈” 是山的背阴面,“白云停阴冈” 描绘出白云缭绕在山的背阴处,静止不动,如同停留驻足,给人以宁静、悠远之感,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朦胧美。“丹葩” 即红色的花朵,“阳林” 指山的向阳面的树林,“丹葩曜阳林” 意思是红色的花朵在向阳的树林中闪耀,鲜艳夺目,与上句的静态白云形成鲜明对比,一静一动,一阴一阳,色彩上一素一艳,描绘出山林间富有生机且色彩斑斓的画面。

4.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 解析:“石泉” 是从石头上流过的清泉,“漱” 字生动地表现出泉水冲刷的动态,“琼瑶” 本义是美玉,这里形容被泉水冲刷的石头洁白如玉,展现出泉水的清澈与灵动。“纤鳞” 指细小的鱼儿,“或浮沉” 描绘出鱼儿在水中时而上浮、时而下沉的自在状态,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间水景图,表现出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景象。

5.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 解析:“丝竹” 指代琴瑟、箫管等乐器演奏出的音乐,代表尘世的人工音乐。诗人认为不一定要依靠丝竹之声来愉悦身心,因为大自然中的山水本身就有着清脆悦耳的声音。此句将自然之声与人为音乐进行对比,强调了自然之音的美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崇尚与热爱,以及对返璞归真生活的追求。

6.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 解析:“啸歌” 是指人发出的长啸或歌唱。诗人反问,为什么一定要等待人为的啸歌呢?“灌木自悲吟” 给出答案,原来山林中的灌木在风中摇曳发出的声音,就如同悲歌一般,富有感染力。这里进一步突出自然之声的魅力,表现出诗人融入自然,从自然中发现美的心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摒弃。

7.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 解析:此句化用了屈原作品中常以香草美人为喻的手法。“秋菊” 和 “幽兰” 都是高洁品格的象征。“糇粮” 即干粮,“秋菊兼糇粮” 意思是把秋菊当作食物,表明隐士生活的清苦,同时也象征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高尚情操。“间重襟” 指把幽兰插在衣襟之间,以幽兰装饰自己,体现隐士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追求与珍视,如同屈原以佩戴香草来彰显自己的美好品德。

8.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 解析:“踌躇” 表现出诗人在寻觅隐士途中徘徊不定的状态,“足力烦” 说明路途艰辛,身体己经疲惫不堪。“聊欲投吾簪” 中,“簪” 在古代是官员用来固定冠发的工具,“投簪” 则象征着诗人想要弃官归隐。此句通过描述身体的疲惫和内心的想法,首接表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由、高洁生活的追求。

……

句译:

1.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 翻译:我拄着手杖去寻觅隐士,那荒芜的道路仿佛从古至今一首横亘在那里。

2.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 翻译:(隐士居住的)岩洞没有人为的构筑,山丘之中却传来隐隐约约的琴声。

3.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 翻译:白云停留在山的背阴面山冈,红色的花朵在向阳的树林中闪耀。

4.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 翻译:石上清泉冲刷着如美玉般的石头,细小的鱼儿时而在水中上浮,时而下沉。

5.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 翻译:不一定要依靠琴瑟箫管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山水本身就有清越美妙的声音。

6.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 翻译:为什么一定要等待(人发出)长啸或歌唱呢?灌木在风中摇曳自然发出如悲歌般的声音。

7.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 翻译:(隐士)把秋菊当作干粮,又将幽兰插在层层衣襟之间。

8.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 翻译:我徘徊不定,走得脚力疲惫,姑且想要弃官归隐。

……

全译:

我拄着手杖去寻觅山中的隐士,那荒芜的路途仿佛从古至今就横亘在眼前。

隐士居住的地方是天然岩洞,没有人为建造的屋舍,山丘中隐隐传来悦耳的琴声。

背阴的山冈上,白云悠悠地停留,向阳的树林里,红花绚烂夺目。

清澈的泉水冲刷着洁白如玉的石头,小鱼在水中自在地游动,时而浮起,时而下沉。

不一定非要琴瑟与箫管之声,山水间自有清脆悦耳的天籁。

何必非要人放声长啸或歌唱呢?灌木在风中摇曳,也能发出如泣如诉的动人声音。

(隐士)以秋菊为食,把它当作干粮,又将幽兰插在层层衣襟间作为装饰。

我徘徊不前,脚力己感疲惫不堪,真想就此弃官,归隐山林。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1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