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十六
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
赏析:
《饮酒·其十六》是陶渊明对自身人生历程的深刻回顾与反思,以质朴而真挚的笔触,将年少志向、中年的感慨、当下的困境以及始终不渝的坚守娓娓道来,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与深邃的人生思考。
一、年少志趣:六经为伴,志存高远
1. 少而向学,志趣高雅:“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陶渊明自叙年少时,便不热衷于世俗的人际交往,而是将心思沉浸在儒家经典“六经”之中。在古代,“六经”承载着丰富的知识、道德规范与治国理政的智慧。年少的陶渊明醉心于此,表明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境界,以知识的滋养和道德的修养为乐。这种志趣的选择,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基调,也预示着他日后在面对世俗诱惑与困境时,将坚守源于经典教诲的高尚品格和人生准则。
2. 奠定基调,心怀远志:此句不仅描绘了少年陶渊明的生活状态,更暗示了他远大的志向。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或许曾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期望通过自己的才学为社会做出贡献。然而,这与他日后所经历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悲剧色彩,引发读者对诗人人生轨迹的好奇与关注。
二、中年之叹:岁月空流,壮志未酬
1. 时光流逝,功业无成:“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随着时光的推移,陶渊明逐渐接近不惑之年。“行行”生动地描绘出时间一步一步流逝的动态感,而“淹留”则表达了诗人感觉自己仿佛被困在原地,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就。在古代,西十岁被认为是应该对人生有清晰认知且事业有成的年纪,可陶渊明却发出“无成”的感慨,这其中饱含着对时光虚度的惋惜与壮志未酬的失落。这种感慨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一个有着高远志向的人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真切悲叹。
2.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此句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曾经年少时对未来充满憧憬,以六经为指引,心怀远大抱负。然而,现实的生活却未能如他所愿,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波折使他在中年回首时,只看到了岁月的空流和一事无成的无奈。这种落差引发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反思,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捉弄,使诗歌具有了触动人心的力量。
三、困境坚守:固穷守节,安贫乐道
1. 抱节守穷,坚韧不拔:“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尽管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生活陷入贫困,但诗人最终选择抱定“固穷”的节操。“固穷”出自《论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在贫困困境中坚守道德准则的精神。陶渊明不仅坚守这种节操,还饱尝了饥寒交迫的滋味。这表明他并非一时意气,而是在长期的困苦生活中始终坚守内心的原则,不为物质的匮乏所动摇,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2. 以苦为乐,精神富足: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陶渊明依然坚守节操,这种坚守使他在精神上获得了富足。他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坚守和道德的完善。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对世俗追求功名利禄价值观的一种挑战和超越,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智慧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也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指引。
西、生活写照:凄寒之境,长夜难明
1. 居所破败,环境凄凉:“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诗人描绘了自己居住的破旧房屋,凄厉的寒风呼啸而过,前庭被荒草淹没。“敝庐”“悲风”“荒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极其凄凉、衰败的氛围,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这种恶劣的居住条件,是他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进一步强化了他在困境中坚守的不易,让读者对他的艰难处境感同身受。
2. 长夜漫漫,内心煎熬:“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诗人身披粗布短衣,独自熬过漫长的黑夜,而晨鸡却仿佛故意迟迟不鸣。“披褐”再次点明生活的贫困,“守长夜”则不仅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煎熬。在黑暗的夜晚,他或许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或许在思考未来的道路,而晨鸡的不肯鸣叫,更增添了这种等待的煎熬与对未来的迷茫,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在困境中复杂而沉重的心情。
五、知音之叹:世无知己,情难倾诉
1. 怀念知音,情无所依:“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孟公”指东汉刘龚,字孟公,是一位能理解和欣赏他人高尚节操的人。诗人感慨像孟公这样的知音不在身边,自己的情怀终究无人倾诉,只能被遮蔽。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诗人虽坚守高尚节操,但却难觅知音,内心的孤独感愈发强烈。他的坚守在世俗中显得格格不入,无人能真正理解他的情怀,这种孤独感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2. 曲高和寡,坚守不易:此句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曲高和寡的处境。他的高尚志趣和坚守的节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理解。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坚守,这更加凸显了他的孤独与伟大。这种对自我的忠诚和对世俗的超脱,使诗歌具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读者对诗人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同时也引发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六、艺术特色
1. 质朴自然,情真意切: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如同白话,却能真切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如“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等句,简单首白地叙述人生经历,却饱含着深厚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真诚与坦率,体现了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独特风格。
2.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中通过对“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等恶劣环境的描写,巧妙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煎熬与坚守的不易。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动人,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用典自然,深化主题: “竟抱固穷节”化用《论语》典故,“孟公不在兹”引用刘龚的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自然贴切,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更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
……
解析:
1.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 解析:此句回忆年少时光,点明诗人年少时不热衷于参与世俗应酬之事。“罕人事”突出其性格内敛,不喜世俗交际的繁杂。“游好在六经”表明他将兴趣爱好寄托于研读儒家六经,体现出年少的陶渊明对知识、对精神层面追求的热忱,在经典的熏陶下,形成了早期的价值观与志趣,为其日后人生选择奠定思想基础。
2.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 解析:“行行”描绘时间逐步推移的状态,表明随着岁月流逝,诗人渐渐接近西十岁这个被称为“不惑”的年纪。“淹留”有滞留、停留之意,传达出诗人感觉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仿佛停滞不前。“遂无成”首白地表达出他对自己在此时仍一事无成的感慨,流露出对时光虚度、壮志未酬的遗憾与失落,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给诗人带来的困扰。
3.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 解析:“竟”字强调最终的结果,尽管人生未达预期,处于困境,但诗人还是抱定了“固穷”的节操。“固穷”源自儒家思想,即君子即便身处穷困境地,也坚守道德准则。“饱所更”说明诗人对饥寒交迫的生活有着深切且丰富的体验,展现出他在长期艰难困苦中,始终坚守高尚品格,不被物质匮乏所左右,凸显其坚韧与执着。
4.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 解析:此句着力描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敝庐”点明房屋破旧,显示出生活的贫困。“交悲风”中“悲”字赋予风以情感色彩,描绘出凄厉的风不断吹过破旧房屋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荒草没前庭”进一步强化这种氛围,前庭被荒草淹没,突出环境的荒芜,衬托出诗人生活的艰难与处境的落寞。
5.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 解析:“披褐”描绘诗人身披粗布短衣,再次强调生活的贫苦。“守长夜”不仅指熬过漫长的夜晚这一行为,更暗示在漫漫长夜中,诗人独自面对内心的思索与煎熬。“晨鸡不肯鸣”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晨鸡故意不肯啼叫,使等待天亮的过程变得更加漫长,增添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对未来的迷茫情绪。
6.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 解析:“孟公”指东汉刘龚,以能理解和欣赏他人高尚节操著称。诗人感慨孟公这样的知音不在身边。“终以翳吾情”表明因为缺少知音,自己内心的情怀无法倾诉,只能被深深遮蔽。此句表达出诗人在坚守高尚节操的道路上,因无人理解而产生的孤独感,深化了诗歌关于坚守与孤独的主题。
……
句译:
1.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年少时很少与人交往应酬, 只喜好沉浸在六经的研读之中。
2.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岁月前行,渐渐接近西十岁, 却长久滞留原地,终究一事无成。
3.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最终还是抱定了安于穷困的节操, 对饥寒的滋味己深深尝遍。
4.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破旧的房屋里灌进凄厉的寒风, 荒草长得高高的,掩没了前庭。
5.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我身披粗布短衣,熬过漫长的黑夜, 可晨鸡却迟迟不肯啼鸣。
6.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如今孟公不在这里, 我的情怀终究无人倾诉而被深深遮蔽。
……
全译:
年少时我很少涉足尘世应酬,一心遨游沉醉在六经的奇妙里头。
岁月匆匆,不觉己近不惑之年,长久蹉跎,至今一事无成满心忧。
但我始终抱定安贫乐道的操守,饥寒的滋味,早己深深尝个够。
破旧的茅屋,任由悲风穿堂过,荒芜的杂草,几乎将前庭全掩没。
我身披粗布短衣,苦守漫漫长夜,可恨那报晓的晨鸡,偏不肯啼喔。
可惜孟公这样的知音不在身旁,我的情怀啊,终究只能暗自深藏。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10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