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的成绩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现阶段的优势与不足。物理的稳定和进步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而数学的九十西分,虽然比摸底考有所提升,却依然是我心中一道需要努力跨越的坎。在和爸妈深入交流以及自我反思之后,我下定决心,要在数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能有更大的突破。
我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了数学的错题整理和难题攻坚。每一道错题,我都会仔仔细细地抄录下来,标注出错因,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重新解答。遇到实在想不明白的题目,除了向王老师和文静请教,我也会在周末辅导课上,向那位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求助。老教师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点拨我的思路,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渐渐地,我对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复杂函数和几何图形,也不再那么恐惧了。
十一月,榕城的秋意渐深渐浓。校园里的银杏树叶一片金黄,在秋风中簌簌飘落,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我们裹上了更厚实的校服,课间的时候,也更喜欢聚集在走廊的向阳处,感受那一点点珍贵的暖意。
就在这个深秋,杨老师利用一节班会课,组织了一次关于“我的兴趣与未来方向”的主题讨论。她并没有首接点出“文理分科”这个敏感的词,而是引导我们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擅长的科目以及对未来的初步设想。
“同学们,初西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除了要努力学习,应对接下来的各种考试,我们也要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了。”杨老师温和地说,“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对哪些学科更感兴趣?在学习哪些知识的时候会感到由衷的快乐和成就感?这些都可能成为你们未来选择方向的重要依据。”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喜欢逻辑推理,对数理化充满了兴趣;有的则说自己更偏爱文学历史,喜欢沉浸在文字和故事的世界里。林晓月依旧坚持着她对艺术的向往,说希望能考上一所艺术特色鲜明的高中。孟梦则有些犹豫,她说自己各科成绩还算均衡,但还没有特别突出的兴趣点。
轮到我发言时,我有些迟疑地说:“我……我好像对语文、英语这些文科类的知识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但是,我也觉得物理的世界很奇妙,通过努力攻克难题的感觉也很好。数学……数学虽然现在还有些吃力,但我正在努力。”
杨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夏初同学说得很好。有困惑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要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大家可以多听听老师和家长的建议,但最终的选择权,还是在你们自己手中。”
这次讨论,像在我心中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虽然对于未来的方向依旧模糊,但我开始更主动地去观察和感受自己在学习不同科目时的状态和情绪,试图找到那个能让自己真正投入并乐在其中的领域。
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和迫在眉睫的升学压力,如何有效管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成了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开始尝试一些简单的时间规划方法,比如把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列成清单,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在长时间学习后,给自己设定短暂的休息时间,起来活动一下,或者看看窗外的风景,让大脑得到放松。我还从一些学习经验分享的文章里看到,制作知识结构图或者思维导图,有助于梳理和记忆复杂的知识点。于是,我也开始在复习物理和化学时,尝试着自己动手画一些简单的逻辑框架图,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些小小的尝试,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却也让我在日复一日的紧张学习中,多了一份主动掌控的感觉。
然而,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也难免让人感到身心俱疲。进入十一月底,初西上学期也即将接近尾声,那种持续紧绷的状态让我和周围的很多同学都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疲惫。有时候,晚自习做着做着题,眼皮就开始不受控制地打架;有时候,明明知道老师在讲台上强调的是重点,大脑却像生了锈的齿轮一样,转动得异常缓慢。
我知道,这是所谓的“疲惫期”到来了。我开始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会在周末抽出半天时间,彻底放下书本,和爸妈一起去公园散散步,或者看一场轻松的电影。也会在感到特别沮丧的时候,和孟梦、林晓月互相倾诉,彼此打气。我还在日记本的扉页上,用彩笔写下了一句从学长演讲中听来的话:“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每当感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翻开看看,给自己注入一点力量。
深秋的校园,落叶满径,却也孕育着新的希望。我们就像一群在秋日里辛勤耕耘的农人,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能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果实。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1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