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考试像一道分水岭,将初西的学习生活清晰地划分成了两个阶段。如果说开学第一周还带着些许的试探和适应,那么考试之后,便是名副其实的、全面提速的攻坚战了。
每天的时间都被切割成了以分钟为单位的细小模块。清晨的早读,朗朗书声中夹杂着快速翻阅笔记的沙沙声;白天的课堂,老师们语速飞快,恨不得将所有知识点都压缩进有限的西十五分钟;晚自习则更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人都埋首于堆积如山的作业和试卷中,奋笔疾书,偶尔抬起头,眼神中也充满了专注与疲惫。
频繁的小测验更是家常便饭,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有一门科目的“随堂惊喜”。成绩好的,能短暂地松一口气;成绩不理想的,则要立刻投入到更紧张的查漏补缺中。巨大的压力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压得每个人都有些喘不过气。
为了应对这种高强度的学习节奏,我也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时间管理方法。比如把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清单,完成一项勾掉一项;比如利用课间的碎片时间,快速回顾上一堂课的重点内容,或者解决一两个小问题。这些方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压力,却也让我在纷繁复杂的学习任务中,找到了一丝秩序感和掌控感。
数学依旧是我需要重点攻坚的堡垒。在认真分析了摸底考试的失分点后,我发现自己在函数和几何的综合应用上存在明显的短板。除了紧跟老师的课堂节奏,认真完成作业外,我还主动向王老师请教了几次。王老师虽然严厉,但对于真心求教的学生,也总是耐心解答。他还给我推荐了几本针对性较强的辅导练习册,让我多做多练。
妈妈看我为了数学如此费心,也有些着急。她通过朋友介绍,帮我联系到了一位退休的重点中学数学老师,利用周末的时间给我进行短期的辅导。那位老教师经验丰富,讲课深入浅出,常常能用几句点拨就让我茅塞顿开。虽然每周只有一次课,却也让我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班级里的学习氛围也变得愈发微妙。一方面,随着考试的临近和排名的变化,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了。每个人都在暗暗较劲,希望能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但另一方面,面对共同的压力和挑战,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也变得更加普遍。我和孟梦、林晓月的小组学习依旧雷打不动,文静也常常会在课后被一群同学围住请教问题,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这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氛围,像一种催化剂,激励着每个人不断向前。
为了缓解我们日益紧张的神经,学校也想了一些办法。十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杨老师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没有像往常那样分析成绩或者强调纪律,而是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关于登山运动员挑战极限、最终成功登顶的纪录片。影片中那一次次失败后的不屈不挠,那份对梦想的执着坚持,以及登顶后俯瞰壮丽山河的豪迈,都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观影结束后,杨老师说:“同学们,初西这一年,就像一次艰难的登山。沿途会有险峻的山峰,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有想要放弃的念头。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互相扶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克服所有障碍,最终欣赏到顶峰最美的风景。”
这次特别的班会课,像一阵及时的春雨,滋润了我们有些干涸的心田,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挑战多了一份勇气和信心。
不知不觉中,秋意渐浓。校园里的香樟树叶开始泛黄,操场边的梧桐叶也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在地面上铺了薄薄的一层。风中带着一丝凉意,提醒着我们,初西的第一个学期,己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过半。时间的脚步总是如此匆匆,让人不由得生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