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迎来转机
爱心小屋的竹帘在穿堂风里轻轻摇晃,连弟望着空荡荡的院子,指甲无意识地掐进掌心,桌上的账本摊开着,铅笔划过的数字在暮色里泛着惨白——三个月来,水电费、房租、孩子们的零食开销,不仅没挣钱,还搭进去了一百多。
"下个月又要交房租了,可是,哪还有钱啊。一想到这些,连弟的心头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晚上吃饭的时候,连弟忧心忡忡的对陈凯说:“不然月底就把小屋关了吧?总赔钱也不是办法啊!”
陈凯放下筷子,伸手揉了揉她皱起的眉心,鼓励连弟说:"市场上双职工家庭这么多,肯定有需求,关键是怎么能让孩子的爸爸妈妈知道你的小屋的存在,不然一切都没用。"
连弟突然抓住陈凯的手腕,眼睛亮得惊人:"我把广告发给接孩子的老人,嘱咐他们拿回家给孩子的爸爸妈妈看!"说罢她猛地起身,椅子在水泥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深夜的台灯下,她握着钢笔反复修改广告词,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那些关于安全托管、营养饮食的承诺,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掏出来的。
第二天清晨,连弟抱着精心设计的广告稿冲进印刷厂。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在报价单上,烫金的数字却像冰锥般刺进她的眼睛。"印200份?太少了,开机费都不够。"工作人员的声音带着不耐烦。连弟攥着报价单的手指微微发抖,口袋里的零钱硌得掌心生疼——这还是她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才凑出的预算。
走出印刷厂,连弟在印刷厂门口的树影下站了许久。秋风卷起枯黄的落叶擦过她的脚踝,突然,她想起小时候看着母亲纳鞋底,那些密密麻麻的针脚不也能拼成结实的鞋面?"手写!"她咬了咬牙,转身冲进文具店。
接下来的七天,连弟仿佛变成了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白天她除了照顾完小屋的孩子们,就是写小屋的广告。深夜里也在餐桌上铺开雪白的纸张继续写。钢笔尖磨秃了三支,手指被墨水染成青黑色,虎口处磨出的茧子结了又破。倩倩半夜醒来,总能看见妈妈的身影在台灯下伏案疾书,桌上堆着小山似的稿纸,像等待破茧的蝴蝶。
周一的幼儿园门口,连弟走在接孩子的人群里,怀里抱着厚厚的广告。她的眼睛盯着每一个接孩子的家长,像搜寻猎物的鹰。"大姐,这是爱心托管小屋的介绍,您拿回去给孩子爸妈看看?"她的声音带着沙哑的恳切,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有人接过广告随手塞进菜篮子,有人不耐烦地摆摆手,但连弟始终保持着微笑,一遍又一遍重复着介绍。
转机就在这样的坚持中悄然降临。第一个来咨询的年轻妈妈,仔细翻看连弟手写的广告,指尖抚过那些工整的字迹。"孩子们的水杯每天消毒?"她抬头询问。连弟立刻捧出消毒记录本,页面上工整的日期和签名,见证着她日复一日的坚持。
三个月的时光,在无数次耐心讲解、反复展示中悄然流逝。连弟的笔记本记满了家长们的需求和建议,她甚至把孩子们的过敏情况、饮食习惯都做成了详细的表格。当第20个孩子蹦蹦跳跳走进小屋时,连弟蹲在墙角偷偷抹了把眼泪,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背上,温暖得像倩倩的拥抱。
考虑到这个年纪的家长大多和自己一样,面临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连弟收费很低,她只希望自己能有一份和上班时差不多的收入就满足了。每个孩子每月收费50元,除去房租和零食等开销,她每月竟然也能赚到400多块钱。
看着逐渐稳定的收入和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连弟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
随着家长们口口相传,爱心托管小屋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报名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连弟一个人己经忙不过来了,于是她聘请了两名同样下岗的女工来帮忙。
一年后,原来的院子己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孩子数量。连弟咬咬牙,租下了一个更大的院子,将“爱心托管小屋”更名为“爱心托管中心”。
此时,托管中心的孩子数量己经达到了100个。托管中心,既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连弟梦想启航的地方。
虽然每天面对众多孩子,因为她秉持着低收费的原则,再加上房租成本不低,还聘请了5个员工,算下来,连弟的收入仅仅比上班时的工资略高一点。但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毕竟能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经营着这份自己热爱的事业,对她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或许真的是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让她始料未及的是,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隔壁新开的托管中心挂出醒目的横幅,"每月40元"的字样刺得连弟眼睛生疼。她站在自家门口,看着原本熟悉的孩子牵着父母的手走进别家院子,心里像是被猫抓般难受。朋友劝她:"你也降低标准吧,现在谁家不是这样?"连弟心里也泛起细小的涟漪。
深夜,连弟把脸埋进陈凯的肩头,声音闷闷的:"不然咱们也把给孩子们吃的小食品换成廉价的?这样成本降低了,就能降低收费标准,说不定就能拓宽生源了。"陈凯没有立刻回答,他起身从抽屉里翻出一叠泛黄的照片——那是连弟创业初期,蹲在地上给孩子们擦口水、系鞋带的瞬间。
"还记得你当初为什么要开托管中心吗?"陈凯的声音很轻,却像重锤敲在连弟心上,"你说要给孩子们一个安全温暖的家,要让他们吃得健康、玩得开心。"他握住连弟布满茧子的手,"如果连这些都放弃了,就算赚到钱,你会快乐吗?"
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连弟想起倩倩抱着芭比娃娃的眼神,想起那些家长把孩子托付给她时的信任。她深吸一口气,把脸埋进丈夫怀里,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坚定:"不开这个头。大不了咱们从头再来。"
接下来的两个月,连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提升服务中。她带着孩子们在后院种菜,教他们认识蔬菜的生长;给每个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点滴进步。当转走的孩子哭着要回"爱心"的托管中心时,她终于明白,有些坚持比金钱更珍贵。
夕阳西下,托管中心的院子里飘来孩子们的笑声。连弟站在门口,看着他们追逐嬉戏的身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创业路上的每一道坎,都让她更加坚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守住了最初的那份初心。
小学生中午放学时的一个新发现,让连弟的事业又有了转变,这个发现是什么呢?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cccgi-3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