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弟静静地躺在床上,西周静谧得只能听见自己微弱的呼吸和泪水滴落在枕头上的声音。她的双眼空洞地望着屋顶,泪水无声地滑落,如同她心中那些无法言说的委屈与自责。
她知道,自己这样对待娘,娘肯定会很伤心。记忆中,娘为了撑起这个家,不分昼夜的操劳,吃了很多苦。可是,自己这些年所受的委屈,又有谁真正在乎过呢?
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让她无法逃避。
一首以来,“连弟”这个名字就是她心中的一个梗,她觉得这个名字就透露出父母对她的嫌弃。别人家的女孩子都是叫玲、凤、珍的,既好听又上口。可是自己的名字却是用来被取笑的:完成任务了没?炼出弟弟了吗?经常有人这么逗她,当有人问她叫什么名字时,她都羞于说出口。
小时候过春节,她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弟弟一样,穿上崭新的衣服,可是,弟弟年年都有新衣服,而她,只能穿两个姐姐穿小了的旧衣服,混在拜年的队伍里,默默地承受着小伙伴们异样的目光和嘲笑。那些嘲笑声如同锋利的刀刃,切割着她的自尊和自信,让她在别人面前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来。
可是,娘说家里没钱,弟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要体面。
还记得那次去村里分菜,娘明明知道自己挣得工分少没有分菜的资格,还是想碰碰运气,就让自己去排队。被告知她家分不着的那一刻,她仿佛成了全村人眼中的笑话,被大家伙取笑、奚落。那种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丢脸的感觉,如同烙印般深深地刻在她的心里。从那以后,她在大庭广众之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会当众出丑。
村里的孩子欺负她,她回家寻求安慰,换来的是娘的打骂。娘怪她无能,活该被欺负。她努力地把欺负自己的孩子打服了,当那个孩子的父母找上门来时,又会招来娘的责骂,说她净惹事。那些责骂让她感到很无助。
上了小学,她努力学习,每一科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她以为这样就能得到母亲的夸赞。
她清楚的记得,那次她考了全乡第一名,老师还特意手写了一张家长通知书,可是当她兴高采烈地把家长通知书拿给娘看时,娘只是淡淡地“哦”了一声,连头都没有抬一下。那一刻,她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里,所有的努力和期待都化为了泡影,她只能告诉自己,自己还不够好,要更加努力。
五年级时,她要去离家五里地的外村上学。因为学习好遭同学嫉妒,她被孤立了。她宁愿上学放学独来独往,也不愿去讨好那些同学。可是娘却硬逼着她主动去叫同学一起去上学,还让姐姐悄悄监督她。娘说她这样做是为了她好,怕她独来独往路上有危险。可是,她觉得自己的尊严就像被扔在地上踩了一样。
上了初中,她更加刻苦努力,就为了能考上中专,为爹娘争脸。她以为这次自己一定能成功,可是命运却再次给她开了一个玩笑。她以西分之差落榜了。当她得知这个消息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她不甘心,她不服气,可是命运就是这么无情地捉弄着她。
然而,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娘竟然把原本属于她的上金融学校的名额给了娘的侄子。那一刻,她仿佛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她不明白,为什么娘要这样对她?为什么娘就不能为她考虑一下呢?她怨恨娘,她怨恨这个世界。
回想着这些过往,连弟忍不住失声痛哭。她的哭声在房间里回荡着,如同她心中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和委屈。
另一个房间里,连弟娘听着女儿的哭声,心里也是如同刀绞一般。她知道自己对不起连弟,可是她也有自己的苦衷啊。
想起侄子上学这件事,她的心里也是难受了好久。她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不起连弟的,可是她也没有办法啊。一边是年迈的爹和亲弟弟苦苦的哀求,一边是自己的亲闺女。她答应爹和弟弟的话,就对不起闺女;不答应吧,爹会伤心,弟弟会怨恨,周围的人也会说她六亲不认。
她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侄子是家里三代单传的男孩,他有出息了是娘家祖坟冒青烟,自己在娘家人面前也风光。连弟是女孩,和侄子的前途比起来没那么重要。于是,她就狠心地把名额给了侄子。还搬出当年自己被弟弟顶替的事宽慰自己。
可是现在看到女儿那张满脸伤疤、一蹶不振的样子,她的心就如同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般生疼生疼的。这时候她有些怀疑自己了:难道当年自己真的做错了?真像连弟说的那样?只考虑自己的面子,侄子比女儿还重要?
她努力回想着连弟小时候的样子。
连弟从小就很听话,让她省心。放了学就去割草喂猪喂牛,从来不用大人催促。过年不给她买新衣服,也不会使脾气。自己说啥她都不反嘴。就因为闺女太听话了,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也忽略了她的存在,没有为她考虑而把原本属于她的机会给了别人。
她回想起这些往事,对连弟心生愧疚。她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儿。恍惚中,她也想起了她十几岁时,自己的大好前程被爹和奶奶无情的摧毁的痛苦经历。
这些年,每当自己被生活吊打时,她都会把这笔账记在爹和奶奶的头上。对他们的怨恨就会增加。对他们的怨恨也埋在心头很多年了。
可是后来,她想明白了,怨恨了这么多年,又有什么用呢?自己不是该受苦还是受苦?该为他们付出还是要付出?怨恨只会让自己付出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因为自己心理不平衡而更加的痛苦,一次次的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她己经放下了过去的怨恨和愧疚,她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说服女儿,让女儿体谅自己,重新树立信心,迈过这道坎儿。
于是,她鼓起勇气,又一次推开了女儿的房门。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cccgi-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