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弟与陈凯的爱情,在历经重重考验后,终于迈进了谈婚论娶的关键阶段。然而,这一路并非坦途,双方家庭的首次正式碰撞,就因彩礼问题掀起了惊涛骇浪。
连弟的母亲,自晓东之事后,心中便对连弟多有不满。如今面对陈凯,更是私下里诸多挑剔。
她皱着眉头,满脸嫌弃地对连弟念叨:“你看看人家晓东,那可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再瞧瞧这陈凯,不过是个大专文凭,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紧接着,又将矛头指向陈凯的家庭出身,“陈凯父母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又没有退休金,以后指不定还得拖累你们。”
“再想想晓东的父母,那差距大得没边儿了。”
连弟听着母亲的数落,心中满是无奈,她深知母亲的偏见根深蒂固。
但连弟的母亲也清楚,自从连弟经历那场事故后,性格变得愈发独立,不再是从前那个任她摆布的乖乖女。尽管心中百般不情愿,可她也明白,强行反对恐怕也难以改变什么,于是只能选择暂时隐忍,不再从中作梗。
与母亲截然不同,连弟的父亲对陈凯却十分满意。
他看着陈凯,眼神里透着欣赏,不住地夸赞:“这孩子,一看就踏实可靠,做事稳稳当当的,又有上进心,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父亲的认可,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让连弟的心里多了几分慰藉。
陈凯家境普通,父亲做木材方面的小生意,整日忙碌于进货出货,虽辛苦却也能维持生计。母亲则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家中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哥哥早己成家立业,育有一双儿女,日子过得安稳。姐姐年近三十,仍待字闺中。
陈凯的父母初见连弟,便被她的温柔善良、勤劳能干所打动,满心觉得这是个适合过日子的好姑娘。然而,当听闻连弟曾受过重伤时,他们的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担忧。
陈凯的母亲拉着陈凯,轻声问道:“儿啊,这姑娘受过重伤,往后会不会落下啥病根,影响以后的生活啊?”
陈凯赶忙耐心解释,打消父母的顾虑,在他的努力下,父母最终点头同意了这门亲事。
得到双方父母肯定后,订婚一事便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依照当地风俗,陈凯的父母请来媒人前往连弟家提亲。起初,订婚的日子和流程都商议得颇为顺利,可一触及彩礼问题,原本和谐的氛围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俗话说,越穷的地方彩礼越高,越富的地方对彩礼越不看重。连弟和陈凯两家虽相距不过百里,彩礼数额却有着很大的差别。连弟家乡地处偏僻,彩礼普遍高达5800元,这在当地是约定俗成的标准。而陈凯家临近县城,经济相对发达,彩礼只需3000元便可。这2800元的差距,如同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一道鸿沟,难以跨越。
媒人在两家之间来回奔波,苦口婆心地劝说,可双方家长都固执己见,媒人无奈,只能任由事态发展。
连弟心急如焚,回家试图说服母亲降低彩礼要求。
她皱着眉头,带着几分委屈说道:“娘,咱为啥非得要这么多彩礼呢?你这难道是要拿我卖钱吗?”
母亲一听这话,顿时板起脸,严肃地回应:“你两个姐姐出嫁时,彩礼钱我们一分没留,都让她们带回去了。我们怎么会要你的呢?”
随后,母亲缓了缓语气,语重心长地解释道,“闺女啊,彩礼可不是小事,它关乎你在周围人眼里的尊严和价值。”
“你要得少了,别人都会瞧不起你,说你不值钱。咱一家人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抬不起头啊。”
连弟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反驳道:“别人的眼光就那么重要吗?我根本不在乎这些。”
母亲一听,情绪有些激动,提高了音量:“你不在乎,我们在乎啊!我不能让人家在背后指指点点,说我闺女廉价。”
“再说了,他家要是真穷得拿不出来,咱也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人。”
“可他家明明有这个能力,却不愿意多出,这就是没把你当回事儿。”
“彩礼可是你将来在婆家的底气,这事儿我说了算,没得商量!”
连弟看着母亲坚决的态度,知道再怎么劝说也是徒劳,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
陈凯那边的情况同样糟糕。他和父母因为彩礼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陈凯的父亲态度强硬,坚决不肯多给彩礼,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怕被外人笑话。在陈凯家,父亲向来是一家之主,说一不二。他觉得,陈凯是大学毕业生,工作单位又好,如果娶媳妇彩礼比别人家出得多,肯定会成为街坊邻居茶余饭后的谈资,让自己在村里抬不起头。
陈凯苦口婆心地劝说,可父亲根本不为所动,父子俩为此吵得面红耳赤,家里的气氛也变得异常压抑。
订婚的事就这样陷入了僵局,连弟和陈凯被折腾得焦头烂额。他们试图说服各自的家人,可双方家长都坚守自己的立场,谁也不肯让步。无奈之下,两人只能绞尽脑汁,自己想办法。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可行的办法。
由他们俩私下拿出2800块钱给陈凯的父亲,然后让陈凯的父亲表面上答应5800的彩礼。他们满心以为这样就能皆大欢喜,顺利解决问题。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陈凯的父亲听了这个提议后,脸色一沉,坚决不同意。
他说:“这根本不是钱的事儿,这是面子问题。”
“要是我答应了,周围的人肯定会埋怨我家抬高了订婚的彩礼,以后我还怎么在村里做人?”
这个办法行不通,两人又把希望寄托在连弟的母亲身上。他们打算首接把2800块钱给连弟的母亲,然后让她接受3000的彩礼。可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提出这个想法时,连弟的母亲同样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她一脸严肃地说:“我可不能让周围人怨我家降低了彩礼数,这要是传出去,别人还不知道怎么说咱们家呢。”
两人接连碰壁,却并未放弃。他们又想出了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瞒天过海。
他们西处找同事朋友借钱,好不容易凑齐了5800块钱。然后找到媒人,郑重地将一个用红纸包得严严实实的5800块钱红包交给媒人,让他您先去连弟家,就说陈凯家答应5800的彩礼了。然后再去陈凯家,说连弟娘答应3000的彩礼了。订婚那天交付彩礼时,他们配合着来个“狸猫换太子”。
订婚那天,连弟和陈凯如临大敌,心里七上八下,生怕这个精心策划的计划露出破绽。终于到了交付彩礼的关键环节,连弟、连弟娘、陈凯、陈凯娘还有媒人五个人都在场。气氛紧张得仿佛能点燃空气,陈凯娘刚把装有彩礼的红包递到媒人手里,连弟和陈凯对视一眼,同时叫住自己的母亲,假装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媒人见状,眼疾手快,迅速将陈凯娘交给自己的3000彩礼红包换成了5800的那个。
就这样,他们凭借着这个惊险的计划,顺利地完成了订婚仪式。三个月后,连弟和陈凯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连弟和陈凯结婚时,恰逢房改,单位不再分配住房。要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单位集资盖房。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他俩的单位在这个时候都没有集资盖房的计划。
陈凯家在城里原本有两套小房子,一套是上下两层的商铺,大哥陈平做生意用;另一套是城中村的民房,公公说要在里面存放货物。无奈之下,连弟和陈凯只能租了一间房子。虽然房子不大,条件也很艰苦,但两人相互扶持,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七零后的普通人,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大概就是为了买房而西处奔波、历经艰辛的日子。一年后,连弟和陈凯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买房之路,开始了他们“扒皮”般的艰难历程。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cccgi-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