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知颜翻到角色的那一页,指着其中一个台词很少,主要参与合唱的角色,上校的次女(13岁)
性格特点:顽皮,喜欢恶作剧。
“我不想当玛利亚,如果真要我参加,我能选择路易莎吗?”
众人还想劝,但是劝不动,好歹也是参演了。
后面一段时间,每天中午╱下午她们几个女同学再加上另外两个男同学,一共八个人,大家会抽出时间在学校的空教室里排练。
“知颜同学,你外文歌好听,要不还是你来当玛利亚吧?”班长还想劝。
“我教你,你来。”
“……”
**
十二月底这天,元旦前夕。
元旦晚会进行时
后台,周珍珍和时知颜几个全都化好妆并全都指定的衣服,上校的旧军装是找学校武装部借的,玛现亚穿着白衬衫+蓝色长裙(象征进步青年)。
孩子们的服装是统一的白衬衫+深色裙子(用红领巾区分年龄)
经团支部协调,他们外语系的节目被安排在第六个演出,排在机械系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合唱之后,数学系的《东方红》诗朗诵之前。
#第一幕:玛丽亚的到来
(背景:1938年,凹地利被威胁。旁白用中文简述上校丧妻后家庭冷漠,急需教师。)
场景1:上校家中
上校用哨声集合孩子,机械化点名(展示军事化管理)。
孩子们低头站成一排,不敢说话。
上校(严肃):“从今天起,玛丽亚女士将担任你们的教师。记住规矩——安静、守时、服从。”
玛丽亚(微笑行礼):“我会用音乐和故事陪伴他们。”(舞台角落里磁带正播放《The Sound of Music》前奏)
第二幕:音乐改变家庭
场景2:户外山坡(*切换至右侧布景*)
玛丽亚带孩子们奔跑上台,教唱《Do-Re-Mi》(演员真唱,歌词投影在幕布上)。
孩子们从拘谨到欢笑,拉手转圈(简单舞蹈动作)。
丽莎一脸犹豫:“父亲说音乐是浪费时间…”
玛丽亚:“音乐能让人记住美好,比如我们的祖国。”(弹奏手风琴,哼唱《Edelweiss》片段)
第三幕:上校的转变
场景3:客厅(左侧灯光亮)
上校撞见孩子们唱歌,怒斥玛丽亚:“你破坏了纪律!”
玛丽亚(镇定):“纪律不该扼杀快乐。听听他们想对您说的话。”
孩子们合唱《Edelweiss》(中文翻译投屏:“雪绒花,雪绒花,永远祝福我故乡……)。
上校沉默,加入合唱(演员需表现眼眶发红、声音哽咽)。
第西幕:反抗与希望
场景4:客厅(紧张的音乐)
旁白:“侵略者占领凹地利,命令上校加入军队。”
上校(撕碎征兵信):“我绝不背叛祖国!”
全家决定连夜翻山逃离(孩子们背布包,玛丽亚举油灯)。
全体合唱《Edelweiss》高潮部分,幕布落下(磁带播放完整版歌曲,底下不少观众跟着唱了起来)。
……
几人一起手拉手谢幕。
舞台下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时知颜他们回到后台,周珍珍:“啊,刚好紧张啊,我差点就忘记歌词啦。”
“哈哈,我把以前所有难过的事都想了一遍,这才哭的出来。”
“我当时在想着我爸,使劲想着他以前拿着鸡毛掸子抽我的场景……”
众人一哄而笑。
“这次最大的功劳还是知颜同学,是她传授了我很多唱歌技巧。”
时知颜淡淡一笑:“不,这是我们大家的功劳,大家都非常棒。”
不是恭维。
*
此时己经晚上8点,后面还有好几个节目,时知颜不想再逗留,和大家说了一声便离开了。
今晚月亮够亮且圆。
学校花坛处,池小瑶远远看到时知颜,大步跑过去:“知颜,你们的节目太棒了!演的真好,唱的也好听!”
“……我们快回去吧。”
“好。”
*
小寒这天/周末
早上,煮的青菜鸡蛋粥,时知颜一个人享用完,收拾好卫生,便准备出门到邮局。
这段时间以来,她每个星期都会收到许笙的来信,信上虽然没具体写他在做什么,但字里行间中透露的信息,表明了他事情顺利、平安。
‘砰砰’敲门声响起,“知颜在家吗~”
她打开门,有点不解:“你俩怎么凑一块来了?”说的是池小瑶和李静。
“嘻嘻,路口那正好撞上了。晓晓没来,因为她谈了个对象,事先约好了。”
“哦。”
“我们找你一起去逛逛街,现在市面上出了很多稀罕物呢。”
“行啊,那一起,正好我先去趟邮局。”
*
榕城百货大楼前,门口黑板上写着“新到进口电子表、双卡录音机、羊城时装”。
一楼大厅里,商品比她们记忆中的丰富了许多。过去空荡荡的柜台现在摆得满满当当,甚至开辟了一个"进口商品"专区。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围在电子表柜台前,售货员正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介绍:“这是日本原装的卡西欧,走时精准,一个月误差不超过五秒……”
“同志,这表多少钱?”一个烫着卷发的女青年问。
"80元加100的外汇券。"售货员回答。
周围响起一片惊叹声。
人太多,三人站在外面看了一会就往另一边走去。
“录音机!”李静冲进一楼家电区。三洋牌录音机正播放一首《甜蜜蜜》,周围挤满年轻人。
身后两人也跟了上去。
“我能试听吗?”池小瑶大胆询问。售货员递来耳机:“最新款双卡的,能翻录磁带。”
池小瑶戴上耳机后惊讶地睁大眼睛:“声音真清晰!”又急忙摘下:“这...不算靡靡之音吗?”
时知颜笑着:“现在港市那边都流行这些。”她指着价格牌:“530块!”
“……”
二楼服装区,的确良衬衫和喇叭裤还有花裙子……众人看得眼花缭乱。李静摸着一条裤脚宽大的喇叭裤:“这也太夸张了...”
时知颜轻声附和:“我也觉得。”
“羊城最流行的!”售货员笑着说:“改革开放了,年轻人就该穿漂亮点。”
李静:“裤脚宽得能当扫帚,我们系里有同学穿这个,走路都带风。”
“哈哈哈……”
时知颜目光往另一边看去,几件呢子外套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双排扣、收腰设计。
李静:“这外套真好看。”
“现在的东西变化真大啊。”池小瑶感慨。
售货员微笑着说:"海市产的大衣,里面含30%羊毛,暖和又挺括!需要55块加2.5米的布票。"
“……”
*
路过电器店时,580元的进口电视机更让三人咋舌。
几人逛了一大圈,各买了一件圆领棉毛衫,还有一些吃食。
大街上,几个身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的青年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
"变化真快啊..."李静轻声说。
时知颜笑着点头:"还会更快呢。"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bebcd-11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