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东山逸志 高韵长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4章 东山逸志 高韵长怀

 

东山逸志,高韵长怀

东晋,风云诡谲,世家大族纷争不休,偏安江左的东晋朝廷在风雨中飘摇。会稽郡山阴县的东山之下,有一座清幽的庄园,这便是谢安的居所。

谢安出身名门陈郡谢氏,自幼便才情出众。年幼的他身形清瘦,眉目间却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聪慧与淡然。谢安的书房不大,却满是古朴厚重的书卷气息,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堆满竹简和帛书的案几上。谢安总是静静地坐在案前,手中的竹简被他反复,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安儿,歇会儿吧,莫要累坏了眼睛。”母亲阮氏轻声说道,眼神里满是心疼。

谢安抬起头,眼中还带着未散的专注,“母亲,这些学问有趣极了,孩儿想再多读会儿。”

“那也得注意身子,来,吃些点心。”阮氏把点心放在案几上,轻轻摸了摸他的头。

谢安放下竹简,拿起一块点心,边吃边问:“母亲,为何有的人一心只为功名利禄,却忘了学问里的道理呢?”

阮氏微微一愣,继而微笑着说:“世间之人,各有所求。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在学问里找寻立身之本,不为名利所惑。”

谢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拿起竹简,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

随着年龄增长,谢安开始跟随家族中的长辈学习经史子集和玄学要义。他常常与堂兄谢尚探讨学问,两人围坐在炭火旁,案几上摆放着《老子》《庄子》等典籍。

“安弟,这《老子》所言‘无为而治’,你是如何理解的?”谢尚问道。

谢安思索片刻,缓缓说道:“我觉得‘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为之,顺应自然规律。就像这世间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有其道。”

谢尚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赏:“安弟见解独到,不过这‘无为’二字,真正践行起来,可不容易。”

“堂兄所言极是,所以才更要深入研习,方能领悟其中精髓。”谢安说着,又拿起笔,在帛书上写下自己的感悟。

少年时,谢安便周旋于东晋的上流社会,与当时的名士们谈诗论道,其见解之独到,谈吐之优雅,引得众人侧目。

一次雅集,众人围坐,谈论玄学。一位名士提及老庄之道,众人纷纷附和,谢安却微微摇头,缓缓吟诵自己的诗句:“鲜冰玉凝,遇阳则消。素雪珠丽,洁不崇朝。膏以朗煎,兰由芳凋。哲人悟之,和任不摽 。”

众人听后,先是一怔,随后陷入沉思。过了片刻,一位年长的名士抚须说道:“安石此诗,妙啊!以鲜冰、素雪、膏、兰为喻,冰虽凝玉,遇阳即消;雪虽珠丽,难守一朝;膏因明亮而被煎,兰因芬芳而早凋。短短数语,便道尽了世间万物盛极而衰的道理,实在是高妙!”

另一位年轻的名士接着说:“不仅如此,这最后两句‘哲人悟之,和任不摽’,点明了智者应当领悟此理,顺应自然,不刻意彰显自己,实在是将玄学的精髓融入了诗句之中,令人佩服!”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目光都聚焦在谢安身上。“安石,你对这玄学之道,可有新的感悟?”一位身着宽袍大袖的名士接着问道。

谢安轻轻一笑,端起茶杯,浅抿一口,缓缓说道:“玄学之妙,在于探索自然与人生的真谛。然世人多执于表象,一味空谈,却忘了回归本心,践行大道。就如我诗中所写,冰遇阳而消,雪虽洁却难长久,万物皆有其规律,我们应顺应自然,调和自身,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虚名。”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称赞,对谢安的才学钦佩不己。

然而,谢安却对仕途并无太多热情。尽管朝廷多次征召,他皆婉拒,一心沉醉于东山的山水之间。每日清晨,他在山林间漫步,听着鸟儿的啼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午后,他与友人相聚于庭院,或下棋对弈,或抚琴吟诗,享受着宁静而惬意的时光。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谢安与王羲之、孙绰等一众名士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崇山峻岭环绕,茂林修竹摇曳,清流激湍奔腾。众人列坐于曲水两旁,行流觞赋诗之雅事。轮到谢安时,他起身,目光望向远方的山川,吟道:“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

诗罢,众人皆沉浸在诗中描绘的欢乐、悠然又蕴含哲理的意境里。王羲之率先开口:“安石,此诗起笔便描绘出众人欣然共度佳节,随性挽起衣裳的欢乐场景,读来让人如临其境。而后‘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薄云笼罩阳光,微风助力轻舟,将春日的轻柔与自在展现得淋漓尽致,实在是妙笔!”

孙绰也赞道:“没错,‘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美酒陶醉心田,仿佛回到了上古羲唐盛世,这是何等的悠然惬意。而最后‘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又将万物归一的哲理融入其中,让人在享受春日雅趣的同时,也不禁思考人生的真谛,真乃神来之笔!”

谢安谦逊地回应:“不过是一时有感而发。这山水之间,总能让人忘却尘世烦恼,领悟到自然与人生的相通之理。”

“安石,以你的才学,若入仕途,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为何要在这山中虚度光阴?”好友王羲之忍不住问道。

谢安望着远处的青山,目光平静而坚定:“羲之,这世间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我在此处,并非虚度光阴,而是在这山水之间,感悟天地之道,修身养性。待时机成熟,自会出山。”

时光荏苒,东晋局势愈发动荡。北方前秦势力日益强大,对东晋虎视眈眈;朝廷内部,世族纷争不断,政治腐败。在这危难之际,谢安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置身事外。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山,肩负起拯救国家的重任。

初入官场,谢安便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与高瞻远瞩的眼光。他巧妙地周旋于各世族之间,调和矛盾,稳定朝廷局势;同时,积极选拔人才,推行改革,为东晋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安石,此次改革,触动了诸多世族的利益,恐会招来非议,你可要三思啊。”一位同僚忧心忡忡地说道。

谢安神色镇定,目光坚定:“若不改革,国家将陷入更深的危机。我既己决定,便不会退缩。只要是为了国家和百姓,哪怕千难万险,我也在所不辞。”

不久后,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妄图一举消灭东晋。消息传来,朝廷上下一片恐慌。在这危急关头,谢安临危受命,担任征讨大都督,负责指挥东晋军队抵御前秦的进攻。

“谢大人,苻坚兵力强盛,我军寡不敌众,这可如何是好?”将领们焦急地问道。

谢安微微一笑,神色自若:“诸位莫要惊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运用谋略,定能破敌。”

谢安一面派遣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兵前往淝水前线迎敌,一面有条不紊地部署后方的防御。他表面上镇定自若,每日依旧与友人下棋、游山玩水,仿佛这场大战与他无关。但实际上,他在暗中精心策划,密切关注着前线的局势。

“安石,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下棋?”好友郗超忍不住问道。

谢安笑道:“我若慌乱,军心必乱。唯有镇定自若,才能鼓舞士气。”

在谢安的指挥下,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前秦大军。这一战,不仅保卫了东晋的安全,也让谢安的声名远扬。

战后,谢安并未居功自傲,而是继续为东晋的稳定与发展努力。他深知,国家的繁荣不能仅仅依靠武力,还需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于是,他大力倡导教育,鼓励学术研究,使得东晋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然而,谢安的高洁品行与卓越成就,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与猜忌。朝廷中的一些权贵,开始对他百般刁难,试图削弱他的权力。面对这些,谢安并未计较,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以大局为重。

“安石,那些人如此对你,你为何不反击?”侄子谢玄愤愤不平地说道。

谢安轻轻摇头:“玄儿,我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国家和百姓,而非为了个人的权势。只要国家能安定,百姓能安居乐业,我又何必在意这些虚名浮利?”

岁月流转,谢安渐渐老去。他望着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国家,心中满是欣慰与感慨。在临终前,他将自己的一生感悟,传授给了后人。

“为人处世,当如山川之挺拔,坚守正道;当如流水之从容,顺应自然。莫要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要心怀天下,造福苍生。就如我诗中所写,感悟自然,坚守本心,方得始终。”谢安语重心长地说道。

谢安去世后,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他的高洁品行、卓越才能、从容气度,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他虽身处乱世,却能坚守本心,以天下为己任,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他的诗词,也成为了后人了解他思想与心境的一扇窗,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追求高尚的品格,为了理想与正义,勇往首前。


    (http://www.kenshuxsw.com/book/cgbgic-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