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的童年时光
在琅琊阳都,一个宁静祥和的小镇,诸葛亮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诸葛珪是当地有名的学者,母亲章氏亦是知书达理之人。
诸葛亮从小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慧。他那明亮的双眸,总是闪烁着好奇与探索的光芒。在同龄的孩子还在追逐嬉戏时,他却常常独自一人坐在书房,沉浸于书卷之中。
诸葛家的庭院中,时常能看到小小的诸葛亮与哥哥诸葛瑾一起学习的身影。诸葛瑾年长几岁,对弟弟关爱有加,总是耐心地解答他的各种疑问。
“哥哥,为何书中说仁者爱人?”诸葛亮眨着大眼睛问道。
诸葛瑾轻轻摸了摸他的头,说道:“仁者爱人,是说心怀仁慈之人会关爱他人,就像父母关爱我们一样。”
诸葛亮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问道:“那怎样才能成为仁者呢?”
诸葛瑾微笑着回答:“要心怀善意,多为他人着想,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诸葛亮记住了哥哥的话,在生活中也努力践行着。有一次,邻家的小孩不小心摔倒受伤,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跑回家拿来草药为其包扎。
然而,命运的波折却在诸葛亮还未长大时降临。父亲诸葛珪因病离世,家中的顶梁柱倒下,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母亲章氏虽然坚强,但生活的压力也让她日益憔悴。
面对家庭的变故,诸葛亮并没有被打倒。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希望能够早日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在学堂里,他是最刻苦的那个学生。先生所讲授的知识,他总是能够举一反三,领悟得更加深刻。
一天,学堂里来了一位访客,是一位游历四方的学者。学者在与先生交流后,决定给学生们出一道难题,考验一下他们的才智。
“如今战乱频繁,民生疾苦,若你们是一方诸侯,当如何治理领地,使百姓安居乐业?”学者问道。
学生们纷纷陷入沉思,有的说要加强军备,抵御外敌;有的说要发展农业,保证粮食充足。轮到诸葛亮时,他站起身来,不慌不忙地说道:“治世之道,当以仁为本。重视农桑,让百姓衣食无忧;兴办学堂,培养人才;推行善政,公正执法,使百姓信服。更重要的是,要广纳贤才,集众人之智,方能成就大业。”
他的一番话,让学者和先生都大为赞赏。学者感慨道:“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随着年龄的增长,诸葛亮不仅在学问上日益精进,还对天下局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时常与兄长诸葛瑾讨论时事,分析各路诸侯的得失。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诸葛亮和诸葛瑾坐在庭院中仰望星空。
“哥哥,如今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你说何时才能恢复太平?”诸葛亮忧心忡忡地问道。
诸葛瑾沉思片刻,说道:“这乱世之中,必有英雄崛起,或许需要一些时间。”
诸葛亮目光坚定地说:“我愿有朝一日,能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结束这战乱之苦。”
在成长的道路上,诸葛亮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学问,抒发理想。其中有一位名叫徐庶的好友,与诸葛亮惺惺相惜。
“孔明,以你的才华,定能在这乱世中干出一番大事业。”徐庶说道。
诸葛亮微微一笑:“但愿如此,只是这道路想必充满艰辛。”
尽管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诸葛亮始终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未来的风雨。
(http://www.kenshuxsw.com/book/cgbgic-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