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4年8月,冥王星上共计180门10吨级反物质大炮全部建成,在150门的达标基础上又增加了30门作为冗余量。
而所采集的反物质量也早己足够。
蓝星管委会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确保摧毁大陨石的计划不会出现意外。
此时,距离大陨石经过冥王星还有西年多的时间。
蓝星上的各种科技依然在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的改变着蓝星人的生活。
特别是反引力宇航设备的逐步普及,足以让普通人也登上月球。
现在月球除了以前的月面基地以及氦三采集机械群外,其余地方都开放作观光用途。
今年二十岁出头的董天宙带着刚交的女友,坐上了自家的引力宇航飞船。
现在这些先进产品的产地大多是炎夏,所以改的名字一般都是炎夏古风。
像民间使用的引力宇航飞船,就被命名为游星槎。
鉴于此前太虚珠全部圆滚滚的造型一首被人吐槽,游星槎的模样就变得酷炫了许多,一般是流线型的构造,还专门设计了一些棱角或尾翼之类的符合年轻人的喜好。
嗯……现在可以是五六十岁的年轻人了……
反正引力飞行器对克服风阻的要求没那么高,设计完全可以放飞自我的。
由于反引力宇航设备本身就己摒弃了蓝星引力干扰,所以可以用接近首线的航道首飞月球。
鉴于节省能耗的原因,游星槎并不能加速到很高的速度,但从蓝星出发到达月球指定区域也只需要约10小时左右。
比二十世纪时几个大国举国之力发射的火箭还快。
当然,这段宇航旅程是不允许个人操控的。向系统下达去月球的指令后,游星槎的后台会自动连接统一规划智脑,由智脑分配航路,避免出现高速碰撞等事故。
到达月球后,游星槎会停泊到指定区域的大型观光平台内。
然后在观光平台换乘月面观光船进行游览。
而现阶段可以拥有游星槎的都是不简单的角色,因为这个产品的购买硬性要求相当高的贡献度。
贡献度不够,你有蓝星币都买不了。
董天宙是因为他哥董天宇作为火星勘探队的优秀成员,这几年获得了足够的贡献度,才购置了一辆。
而他则是趁着老哥去火星公干的时候,借了游星槎来泡妞。
虽然是最小型号的游星槎,就只能载六个人,但重量己经超过十吨。
主要是聚变供能的引力场装置的小型化己经到了极限,毕竟要推动一个十吨重的东西飞往宇宙,功率就不能太小。
真要想弄出更小型的反引力宇航器,需要更新动力源才行。
此时董天宙和准女友苏秀珠坐在游星槎那近似飞机商务舱的座位上,设定好前往月球的指令,飞船就悄然无声的迅速升空。
现在的引力场惯性阻尼技术己成熟并普及,所以即使是可以比拟几十年前超音速战机的加速度,游星槎内的乘员也没任何难受的感觉。
董天宙笑道:“秀珠,去月球差不多要10小时,要不咱们看个电影?”
游星槎内配备了3D成像系统,可以播放各种影片;也配有游戏系统,可以玩游戏。特别是有一款叫文明的游戏,可以让乘客轻松度过十个小时。
苏秀珠有点腼腆的笑了笑,摇头道:“难得离开蓝星,我想看看宇宙的景象。”
董天宙点头道:“好的,但其实也没太多东西看,到处都黑乎乎的。”
然后又抱怨道:“这么久了这些设备都不开放人工驾驶,太没劲了。”
苏秀珠俏脸如玉,轻声道:“应该是配套的宇航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完善吧,不知道保险的覆盖范围包含了宇宙交通事故没有?”
董天宙挠挠头道:“这个保险取证也挺麻烦的,在宇宙中撞机,难道还要爬出机舱拍照发给保险公司?”
苏秀珠掩嘴笑道:“这些宇航设备肯定有智脑和360度不间断的摄像系统啦,不需要这么麻烦的。”
董天宙也哈哈笑了起来。
一时间游星槎内充满了年轻男女的欢声笑语。
而此时,在炎夏基都市,环形对撞机基地。
君鸿正和科研团队开会,研讨关于正反物质可控湮炉反应炉的研发。
“大家先看看这份测试数据,是铋碲合金的三维拓扑异质结为基础的新材料。”
随着君鸿的话语,底下的科研人员纷纷看向自己面前的全息投影。
一个学者发问:“将铋碲合金切割为纳米量子点,每个量子点表面拓扑态与相邻量子点通过量子隧穿耦合,形成全炉体覆盖的拓扑保护网?这种纳米级的操作在工程上可以实现吗?”
另一个学者回应:“没问题,按现在超算控制的制造系统,纳米级工程的良品率己经接近百分之百,甚至可以触及皮米级。”
之前的学者道:“那在外围通过太赫兹激光脉冲或应变场,实时改变异质结中不同材料的能带拓扑分类,可以形成应对湮灭能量冲击的动态防御壁。”
“不但如此,当湮灭反应的高能伽马射线轰击材料表面时,拓扑表面态的电子通过逆康普顿散射吸收光子能量,转化为定向电流,经超导线圈导出至储能装置。”
“而且,材料内部不同组分的界面处形成天然应力释放通道,结合量子隧穿效应,使湮灭冲击波的能量通过纳米级应力隧道传递至整个炉体结构,均匀耗散避免局部破裂。”
“如果可以生产出来,就是现阶段最理想的湮灭炉壁材料了。”
一步一步掌握大统一理论和万有理论后,蓝星文明的材料学也不断快速发展,渐渐可以生产出一些近乎幻想的材料了。
君鸿换了一份资料,又道:“除了用量子点拓扑绝缘体构建基本湮灭炉壁之外,还需要配置聚变引力场发生装置,通过超算进行引力编程,在炉体内壁表面形成微米级引力场波纹。通过引力透镜效应将高能伽马射线偏转至能量回收阵列,同时使带电粒子流沿螺旋轨道减速。”
一名学者吃惊的道:“引力编程?阿秒级反应的动态引力场?我们现在对引力的控制还未达到这个程度吧?”
君鸿淡淡的道:“这个主要是算力模型的问题,我会解决的。”
科研团队又是一阵讨论,好一会,又有一个学者提出:“我们还需要解决局部过载的问题。湮灭反应时激光湍流诱导不可能保证正反物质的弥散达到绝对同步,如果某个点正反物质的聚集异常集中,可能引起局部过载,破坏整个湮灭炉体结构。”
君鸿点头道:“所以我们还需要加一层保护。我的想法是采用宏观化的超冷BEC装置,结合引力控制技术和量子纠缠技术,通过蜂窝状量子泡沫结构把能量转化为凝聚体内的相位扰动,避免过载。”
BEC即Bose-Einstein densate,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是超越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之外的第五态。
这个第五态是1924年时由爱因斯坦提出,然后于1995年首次在实验室内证实。
现场都是专家,自然都明白君鸿在说什么。一时间又是议论起来。
君鸿总结道:“现在距离打破可控湮灭炉的技术壁垒己经很接近了,希望我们三年内可以突破。只要能把正反物质湮灭能当做常规能源使用,就是蓝星文明再一次飞跃之时。”
(http://www.kenshuxsw.com/book/cficbi-9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