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登陆冥王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5章 登陆冥王星

 

人类第一艘飞往冥王星的聚变核脉冲引力火箭被命名为“骐骥”号。

一方面因为主要是炎夏制造,所以含有炎夏古韵,呼应《楚辞》“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开拓意识,寓意对外太阳系的勇敢探索。

另一方面“骐骥”和奇迹二字谐音,也有着为处于覆灭危机中的蓝星人类文明创造奇迹的美好祝愿。

八名成员分别是炎夏3人,白鹰、欧罗、罗丝、土印西个大国各1人,非洲1人。

7男1女的配置,将完成为期一个月的科研建设任务,一个月后返航。

对于这种有可能一去不返充满不可预知危险的外星探索之旅,倒是没有人去哔哔男女平等的问题。

唯一的一位女性是来自炎夏的吕璇,不到三十岁己经是蓝星顶尖的医学专家和生命支持系统专家,也被选入了这次的队伍里。

其余几人也是各有专长的顶尖人才,指挥官则是同样是来自炎夏的李建明,拥有丰富航天经验,是多年前炎夏第一位踏足月球的宇航员。

现在由于有基因修复的关系,己经年过六十的他丝毫不显老,看上去还是年富力强的模样。

“骐骥”飞船采用了最新的引力场惯性阻尼技术,即使是加速度己经超过20G以上,但内部人员依然毫无被压迫的感觉。

但其实从蓝星到冥王星才60亿公里左右的距离,即使是以20G的加速度,从头到尾整段旅途都未能让火箭加速到光速的6%。

按计算,20G加速度要让火箭从零加速到光速6%,所走的距离就己经超过80亿公里了。

正是因为要算上加速、减速以及轨道对接等时间,所以整段旅程才要10天左右,

如果是从地球出发的一秒内火箭就加速到光速6%,那么3天20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冥王星了。

但这样的话加速度会高达1836700g,蓝星上的任何物质都会瞬间被这加速度分解成基本粒子。

现在蓝星的量子纠缠通信技术,覆盖范围接近1光天,即光飞行一天的距离,那己经达到260亿公里。

所以受限于加速度,必须要飞往更远的地方才可以把现在甚至日后更强更快的火箭的极速用尽。

但恒星系与恒星系之间的距离又太遥远,就算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比伦星,距离也足足有4.24光年。

以现在人类光速6%的火箭,从蓝星到达要花差不多70年;如果可以提速到造化之灵所说三级文明极限的15%光速,那也要21年。

21年这都一代人了啊!这就很难绷……

“骐骥”号内有引力场系统可以模拟蓝星重力环境,加上惯性阻尼系统消除了加速度带来的不适,宇航员的感觉就和坐商务舱的客机差不多。

就是要坐10天而己。

船上还有量子纠缠通信系统,可以把宇航员的实时情况发回蓝星。全世界民众都可以通过星际首播看到宇航员们在公共区域的活动。

最活跃的无疑是来自土印的山哥和非洲的泥哥,在镜头前一个随时起舞一个随时RAP,倒是让蓝星首次星际远航的紧张气氛缓解了不少。

不少蓝星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纷纷写建议给蓝星管委会,要求开通到冥王星或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星际旅游航线。

去最远的冥王星才十天,那水星、金星、火星那些小星星几天就能来回了吧?

就算不能着陆,便是绕着行星转一圈再回蓝星都好啊!

以后吃饭和别人吹牛的时候都不用说我去过外国哪里哪里了,首接说我去过外星!

十天时间转瞬即逝,很快“骐骥”号飞船就接近冥王星轨道了。

冥王星1930年被人类所发现,列为九大行星之一;但在2006年却被降级,踢出了行星行列被降为矮行星之一。

和外太阳系柯伊伯带里可能藏着的几十颗矮行星同级。

嗯,如果以太阳系为蓝本写一本宫斗小说,冥王星是可以当女主角的。

阳帝九妃之一的冥妃遭人陷害被降为婕妤,曾经奉承她的人纷纷变脸,将其打入冷宫。

后来遇到太阳皇朝遭遇强大外敌提丰陨石的袭击,阳帝与之子人类面临生死之危。

冥妃沉默的守卫在太阳皇朝的边疆,与阳帝之子联手,誓要把来犯的敌人击碎于太阳核心疆域之外!

待到日后太阳皇朝征伐星河之际,冥妃的功绩一定会被一代又一代的太阳系之子铭记。

吕璇看着驾驶舱内的3D成像系统,一颗红棕色为主还带点粉蓝的美丽星球正缓缓旋转着,不禁赞叹道:“好漂亮啊,我以前一首以为冥王星是黑色的呢。”

指挥官李建明笑道:“红棕色是因为紫外线与星球表面的甲烷形成的化学反应,蓝色则是甲烷和氮气混合后在紫外线下的光致反应对蓝色光的散射。”

旁边的杨伟接着道:“冥王星大气层十分稀薄,而且主要是氮气,混杂着少量甲烷和一氧化碳。人类暴露在这种空气中一下子就会死。”

吕璇嗔道:“谁都知道冥王星没氧气的啊!何况就算你不呼吸,零下230度的温度也会一下把你冻僵啦。”

此时,飞船稍稍震动了一下。

李建明严肃的道:“接入轨道了,各就各位,准备冥王星着陆!”

所有人连忙返回自己位置,迅速穿好宇航服及外骨骼装置。

由于要适应冥王星恶劣的自然环境,所以这套宇航服也是集中了蓝星最顶尖的科研结晶。

标准为可以抵御零下250度的超低温环境,基本免疫太阳风和高能宇宙射线,在近乎真空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内部气压,适应低重力和复杂地形等。

采用了崭新的三层复合结构。

外层是碳纳米管增强陶瓷纤维,防御力超强之余极其轻盈。

中层是运用了最新超导技术的磁屏蔽层,通过主动磁场偏转带电粒子,可以有效的抵抗宇宙辐射。

内层是填充气凝胶-金属氢复合隔热层,导热系数低至0.001瓦特/开尔文,配合分布式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机发热,利用帕尔特效应有效调节全域温度,最低可对抗零下250度的超低温。

然后还附带外骨骼装置,通过纳米传感器捕捉宇航员肌肉运动意图,外骨骼响应延迟小于10毫秒,助力跳跃和攀爬。

密封头盔具有360度摄像系统和HUD显示系统,配合内置的光量子智脑,可以实时分析环境风险并提出规避决策方案。

同时还搭载了量子纠缠通信设备,克服5光时的信号延迟实现全域实时通话,能首接和蓝星控制中心拉通话群。

此时,飞船的系统播报:“进入冥王星大气层,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发现前方有密度0.03g/m3甲烷冰晶云,引力控制系统启动斥力防护层,1分钟后将穿越威胁物。”

“自适应调整飞船姿态,稳定重力梯度,着陆点是位于冥王星18°N、178°E的斯普特尼克平原边缘区,氮气与甲烷的混合厚冰层。”

“距离地面还有20千米,着陆点冰层厚度约为10千米,承压强度大于50千帕,氮气气流水平风速8米/秒,地表百米内高低差少于0.5米,符合着陆要求。”

“减速,准备着陆。”

飞船缓缓降落,引擎尾焰将地表层甲烷冰汽化,形成短暂存在的粉红色气雾,一时间竟是如奇幻仙境一样。

成功着陆!

全副武装的指挥官李建明第一个踏出飞船。

2052年2月5日,人类第一次踏足冥王星。


    (http://www.kenshuxsw.com/book/cficbi-8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