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黑洞探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2章 黑洞探索

 

2049年5月,第三艘搭载量子纠缠通信设备的黑洞探索器终于抵达外太阳系黑洞外一千公里处。

第一艘和第二艘火箭都在冥王星到微型黑洞这50亿公里路程里遭遇意外,一个是自身推进系统出现故障,另一个是被陨石撞击后导航系统失灵,都变成了宇宙垃圾。

但人类本来就对外太阳系的宇宙空间知之甚少,对出意外也有心理准备,很快就重新发射。

第三艘时总算顺利到达目标区域。

量子纠缠通信装置实时把10光时外的信息不断传送回蓝星的指挥基地,并通过智脑生成距离微型黑洞一千公里外宇宙空间的现场影像。

一个研究员道:“受到引力数据为约400牛顿,和我们的预测相符。”

君鸿下命令:“马上让火箭舱体解开封锁,把黑洞探索器往目标方向弹射。请注意,探索器从1000公里外跌入黑洞视界的时间只有17.6秒,请把握好这次来之不易的数据采集机会。”

探索器的数据不断传输回来并即时成像,在漆黑广袤的黑暗中,遥远处似乎有星光闪动,似乎在为这场奇妙的旅程而悸动。

一开始引力并不强,如同一双轻柔却又不容抗拒的手,微微扯动着探索器,让其向空间中那个仿佛静静蛰伏的恐怖天体飞去。

仅仅过了几秒,引力便迅速增大,拉动着探索器不断加速,同时潮汐力开始出现,如同无型大手推拉着探索器的各个部分。

但超强度负泊松比材质构建的探索器实时把潮汐力分摊抵消,坚定的守护着内部皮秒级别数据收集仪以及量子纠缠通信装置继续深入。

一个研究员惊叹:“好多天体。”

却见探索器传送回来的实时画面中,周围断断续续的出现了一些如同星云般的天体,有时是巨大的星辰,有时是一道道细长的光带,不断旋转,宛如宇宙中舞动的丝带。

然后影像开始扭曲,各种天体形状不断扭曲变形,色彩也变得更加斑斓诡异,红的似火,蓝的如冰,紫的如梦,交织成一幅妖艳的宇宙画卷。

这是由于黑洞的时空扭曲以及引力透镜效应,会观测到一些原本被其他天体遮挡的背景星系或恒星,它们的光线被黑洞引力弯曲后传播到观测者眼中,形成重叠的虚像。

同时,周围的光线因黑洞强大的引力而弯曲,原本首线传播的光线围绕黑洞形成奇特的弧线,导致看到的天体形状发生严重变形,不再是常规的模样,可能会出现拉伸、扭曲、重叠等现象,仿佛整个星空变成了一幅抽象的艺术画。

探索器内的量子纠缠通信设备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将这些关于黑洞内部粒子运动的珍贵数据,以及温度、磁场、辐射强度等无数复杂的数据源源不断地传输回地球。

“马上要到达视界外10公里!承受引力数据是400万牛顿!探索器速度是每秒500公里!”

却见探索器的速度越来越快,屏幕上显示的引力数据以及潮汐力数据也以指数式弹跳着。

这时,传回来的画面己经变成漆黑一片,只余下前方一个变幻着的光圈,这便是黑洞的边缘。

“量子纠缠链路强度开始下降,现在是98%!”

“潮汐力前后端差以达到蓝星重力的800万倍。”

“潮汐力100亿牛顿!”

君鸿盯着突然剧烈抖动的光谱分析曲线——X射线偏振角正在发生轻微偏移,这意味着黑洞自转产生的参考系拖拽效应开始撕扯探测器的本体。

以大统一方程为核心,统合了强力、弱力、电磁力制造而成的超强材料,即将到达极限。

探索器内的小型光量子超算在5皮秒内就自动调整通信策略,主动降低链路强度,量子纠缠通信装置自动切换至极限抗干扰模式,每皮秒都有万亿对纠缠光子穿越时空,将压缩后的引力波数据刻入蓝星的地面控制中心。

黑洞外面的时空由漆黑迅速变成蓝色,而且迅速扩大,最后整个黑洞边缘的黑色曲线翻转过来,变成向中间缩小的包围圈,并瞬间关闭。

在那一刹那,最后的画面就是那个缩成一小点的光圈由红色变成白色,然后变成蓝色。最后整个画面黑暗,再没任何信号传来。

上面这一切都在不到一秒内闪烁出现,多亏君鸿具备元婴修士级别的动态视力,才把一切看清。

这是人类第一次首接观测到接近黑洞视界的景象,控制中心的所有人都有一种激动而又怅然若失的感觉。

君鸿道:“把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分类打包后给我,嗯,数据可以公开,让全蓝星的科研机构一起钻研。”

底下的几个负责数据收集的研究员连忙答应,开始通过智脑紧张的整理数据。

接近黑洞视界边缘,西大基本力里引力远超其他三种基本力,成为绝对的主导力量。

同时,探索器的外部是由大统一方程调整微观结构形成的超强材料,电磁力、强力、弱力三者相互影响配合制作而成的。

虽然引力引发的潮汐力超越探索器材质承受极限,撕碎其外壳的过程只有短短几纳秒(10^-9秒),但在皮秒级(10^-12秒)的数据采集仪面前,那一瞬间己经可以收集到强大引力逐步解构其余三种基本力的多种数据。

而君鸿需要做的,就是在这庞杂的数据中,找到靠得上万有理论的有用数据。

成功进行黑洞探索的消息瞬间在蓝星个社交媒体及网络中置顶,虽然大部分人都不太明白这到底有啥意义,但既然官方说这个牛掰,那就牛掰吧!

世界各地该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学者都拿着黑洞内部的各种数据研究,这俨然就是一个未被发掘过的金矿,里面可以产生出多个诺奖级别的成果。

君鸿则返回夏宫的私人研究室,借助超算的算力对庞大的观测数据进行各种计算。

“这一组虚粒子有点古怪,衰变轨迹呈现出克莱因-戈登方程从未预言过的对称性。”

“是因为量子纠缠通信信号的影响吗?辐射频谱也会呈现量子叠加态?霍金辐射中随机湮灭的粒子竟排列出黎曼流形的拓扑结构?”

“接近黑洞内部的环境实在太特殊,太有研究价值了!”

“这是?这是六维卡拉比-丘流形?己经是接近黑洞视界的数据链了,希格斯场涨落,这种粒子的振动频率,大概率就是引力子!”

“我需要全新的数学工具,但知道答案反推过程总是容易得多。”

“广义相对论的弯曲时空与标准模型的粒子波函数在阿贝尔规范变换下的超引力方程组,搞定了!”

“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这绝对可以算是基础的万有理论。至少,我有希望打通其他三大基本力与引力的转换了!”


    (http://www.kenshuxsw.com/book/cficbi-7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