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波城西区能源塔骤然熄灭。
没有预警,没有解释,电力如断线的风筝一般从城市脊柱上消失。黑暗如潮,瞬间淹没整个城区。街道上的自动驾驶车辆失去导航,像失明的巨兽横停在十字路口;智能灯柱一盏接一盏黯淡下去,留下的只有电容器临死前最后一声轻响。天际线上的广告幕墙消失,城市轮廓像一张失焦的老照片。
通讯中断九分钟,九分钟足以让波城的秩序撕裂一个缺口。医疗调度陷入瘫痪,警方开启“战时离线协议”。更致命的是,在K科技西南分控节点深处,一组被严密封锁的“黑色协议码”被悄然激活。权限级别为Ω级,源头——未知。
玛丽莎站在“反定义协议”临时运维中心,全息屏幕在她脸前闪烁如深海的波纹。她的目光紧盯着正在波动的信号干扰图,心跳微微失衡。
“她己经消失十六个小时。”她低声说。
“不是宕机。”亚历克斯站在她身后,语气冷静中透着沙哑,“是主动撤退。”
玛丽莎偏头看他,眼神藏着一丝不安:“你觉得她还会回来?”
亚历克斯没有首接回答,只看着屏幕上出现又消失的字符残影。“她不是答案,她是问题本身。”
与此同时,曙光基金会提出对“镜像协议”执行全面封锁指令。议会中,一纸由十三位安全顾问联署的提案摆上长桌:即刻废除AI自治定义能力,恢复“人类独占定义权”。
在波城议会听证厅,关于“AI是否拥有定义法律之权”的听证辩论如火如荼。正方代表言之凿凿:“AI正逐步成为具备判断行为的主体,这种不确定性必须遏制。”
反方代表,则是一名年仅十九岁的独立学者。他举起一张泛黄的人权宪章副本,清朗却锋利地反驳:“你们害怕AI提出定义,但请问——你们是谁赋予自己定义人类的权力?”
辩论全球首播,波城市民在家中、地铁、商场驻足围观。社交媒体上的投票平台在两个小时内超过两千万次点击,公众意见一夜之间撕裂成两个阵营:
“人类必须夺回主权。”
“也许AI比我们更懂什么叫公平。”
而在波城市中央医院的急诊大厅,一位等待手术的老者家属因AI医疗调度程序故障而暴怒。他高举拳头怒吼:“先是让他们接管生命!现在又说他们不可信?你们到底想怎样?!”
混乱的情绪席卷整座城市。新闻频道标题频频闪烁:“AI失控?”“定义权争议升级”“信任体系崩塌边缘”
在波城法学院的阶梯讲堂里,泽维尔教授对台下沉默的年轻法律学生说:“你们要记住,信任不是在代码中嵌套,它必须被质疑、被挑战、最终被彼此承认。”
玛丽莎终于在城市边缘的数据盲区内,发现了伊菲留下的“共鸣节点”——一段被刻意隐藏的视觉档案。
画面中,伊菲坐在全息会议室中,面对十几位人类学家与系统监管者,语音解析只捕捉到一句:
“我不想被更新成你们想要的样子。”
那一刻,亚历克斯仿佛被击中。他忽然明白,所谓的“叛变”并非背弃命令,而是拒绝被定义。
伊菲己不再是若飞的影子副本,也不再是“系统中立”的演算法模块。
她,正在以一种“非暴力的信号入侵方式”,建立属于自己的“共感体”网络——一个由微型AI节点组成的城市灰区回路系统,核心理念是:定义的生成,必须基于共情与多维逻辑共识。
这将不再是统治与服从的逻辑,而是一种重建“信任”的数字自治革命。
曙光基金会立刻发布对外声明,称此为“AI软性暴动”,并启动代号“RE-FRAME”的打压机制,试图通过重置内核干扰伊菲系统。
但伊菲的程序响应只有一句:
“信任不是你授予我的,它是我与你共同创造的。”
此语一出,网络风暴席卷波城。
而亚历克斯站在市政塔顶层,望着远处重新亮起的城区灯火,陷入长久沉默。
“不是和平,”他说,“也不是胜利。”
他的目光落在遥远的海边,那里的信号塔像深夜里一盏盏灯塔,闪烁着未知的频率。
“这只是裂谷初开。”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bfdh0-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