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苏蘅就在家里做小裙子。
她按自己的喜好做了一岁以内穿的各种款式的小裙子。
她给陆明川展示的时候,他顿了顿,突然说:“万一是个男孩儿怎么办?”
苏蘅:……
不能怎么办,可她就是想做小裙子啊!
这种心态就跟打扮芭比娃娃似的。
她的小裙子都做了泡泡袖跟小蝴蝶结,特别可爱。
“不管了,男孩儿也让他穿裙子。”
反正刚出生的小孩子又没记忆,长大了也不知道这事儿。
于是小裙子就这么被保留了下来。
四月初的时候蒲丰良带着实验室的人把苏蘅之前选种的麦苗移栽到了户外试验田。
他没让苏蘅动手,实验室现在不缺劳力。
他是真把苏蘅当亲传弟子看的,一惯很照顾她,上班时的相处也更像师生而不是上下级。
所以苏蘅还挺喜欢这份工作的。
但这不耽误她想考大学。
种地是不可能一辈子种地的!
况且恢复高考以后,学历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到时她一个初中生,毫无竞争可言。
宋晚去苏蘅家找她玩的时候看见她在看书,还挺疑惑:“怎么突然想起来看高中的课本?”
“学习使人进步呀,实验室的职工最低都是高中生起步了,我才初中学历,不加把劲儿,被后来的超了怎么办?”
苏蘅状似忧心道。
宋晚被逗笑,却也没有反驳她,如果是别的工作还好,但做研究,确实会比较看重这方面。
苏蘅还问:“晚晚,你之前高中学的东西还记得吗?要不教教我?”
她当然不是真不会,只是借机让宋晚也提前复习一下。
宋晚点头:“还记得些,你哪儿不会,给我看看?”
于是后面宋晚也时不时的过来一块儿学学。
苏蘅也问过陆明川。
“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学?”
但陆明川摇了摇头,抱着她亲了一口才说:“我恐怕没有时间了,这个月又要出差,我打算跟任老哥在沿途考察一下。”
“去哪儿?”
苏蘅想到去年的那次惊险经历就心有余悸,打心底不想陆明川再出远门。
陆明川安抚道:“这次不是很远,只是到邻省。去年出了那件事后,各地都严抓了一批路匪,现在路况已经好许多了。”
“可是那个幕后主使还没抓出来……”
苏蘅主要是担心这个,陆明川说:“我正想说这个,之前找人差的事情有眉目了。”
“怎么说的?”
陆明川:“信中说那一批淘汰的型号除了运送给几个省团,还有一批去了京城,有几个学校购买了一批。”
部队的枪都是管控的,那人再手眼通天也不敢轻易动。
那就只有京城那几个学校了,况且那个叶先生本身就是京城的势力。
陆明川坚信,雁过留痕,风过留声。
人只要做过的事情,细细寻来,总能找到线索。
他跟苏蘅说了那几个学校的名字,但两人讨论半天,去不了京城也没什么好办法。
也没个熟人在里面,只能等以后去了再慢慢查。
至于那人会不会再出手,陆明川也想过,他跟公安通了气。
去年那事在省里都挂了号,至今还没破案,陆明川主动说可以出来钓鱼,那边也立马要派便衣跟着。
若是那人再出手反而好了。
苏蘅闻言稍微放心了些,这才问:“你刚说要考察什么?”
“考察线路,现在运货的车少,利润非常高,我想这次顺便去摸摸底。”
都说油门一响,黄金万两。
这里面的利润之高,连陆明川也很难不动心。
苏蘅怀孕了,他们马上要有孩子,他也想多赚一点,给老婆孩子更好的生活。
四月中的时候他就出了门,出去之前特地把文舒接了过来。
这次直接给包了红包,年前因为给了肉,怕给钱她不要。
这次没给东西,陆明川塞了个八块的红包,说请她去照顾苏蘅一阵。
不是特别夸张的数字,推拒了两下,文舒还是收下了。
于是苏蘅又过上了妈宝女的幸福生活。
苏景偶尔也来蹭饭。
他马上就要失业了,暖房的菜只能卖最后几天了。
四月他们的菜就降价了,销量也下降很多。
不过能卖一天是一天,这批菜还有几天就全部卖完,到时队里也要准备分账了。
苏景本来因为马上没钱赚而唉声叹气,一提起这个又来了精神。
他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猜这几个月一共赚了多少?”
苏蘅心里差不多有数,但还是给面子的问:“多少?”
苏景压抑住心中的激动,低声道:“一万多!我头一次见那么多钱!陈支书派了两个人,给账房上了三把锁,天天看着呢!”
苏景一想到这么大的生意居然是自己经手的,就止不住的激动。
苏蘅被逗笑,她不是很意外。
文舒很惊讶,没想到儿子女儿一下参与了这么大的生意。
她脸上不由浮现出一抹为孩子们骄傲的笑来。
“那看来我要发财了。”苏蘅得意道。
她跟苏景这个拿工分换工资的可不一样,当时说好的大队跟实验室平分利润。
而实验室这边,是他们三个管事的牵头,到时到手的钱绝对可观。
“恭喜恭喜。”
苏景作势恭喜,心里也在盘算自己大概能分到多少。
作为一个话事人,他每天的工分比纯出力的人肯定要多一些,拿的钱自然也会多一些。
但其实这件事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已经远远大于金钱了。
不过不要钱还是不可能的,他也就这么一说。
四月下旬的时候暖房彻底停工。
分账那天是个好天气,所有人都早早聚在了大队的打谷场上。
台子下摆了一排桌子,前一天,陈支书找了加上陈国安有三个算账的,核对了几遍账本。
确认无误后才决定今天分账。
跟实验室的分账陈支书没有大声念,只是跟蒲丰良三人对接。
让他们检查账本,确认了后就直接把那那一个箱子推过来,让他们当场点钱。
数额太多,虽然是一早说好的,但是大声宣扬出来,也怕遭人惦记。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aghge-1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