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第一阶段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2章 第一阶段

 

听到这儿,李一心中早己激起火花。

“如果我将静羽弩加持进重力体,融合【灵能增幅回路】、【行为链编辑模块】、再构建一套【重力爆压近战组件】,是不是就能打造最强的重力体?”

他的脑中渐渐成形了一副原型图,一台专属机甲——灵能强化型·重力体原型机。

正当他沉浸在构想中时,星文忽然话锋一转,抛出一个惊人的消息:

“哦对了,还有件事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们小队里,除了你以外,所有人都己通过重力体基础适配训练了。”

李一猛地抬头:“全员?”

“没错。”白鸦挑眉,嘴角一抹得意:“你以为我们天天打嘴炮的?”

“我们连训练模拟战术配合都排过几轮了。”灰狐语气淡淡,“等你加入,如果我们能分配到重力体,我们就能组成完整的机甲编队。”

“轻羽的速度适合机动冲刺型,白鸦是远程火力搭配辅助模块,我和路九都适配过重载近战框架。”

星文最后拍了拍李一的肩膀:“等你通过,我们希望小队就是——一支全机甲小队。”

那一刻,李一感到内心被什么点燃。

眼前浮现出画面:风暴边界下,七台涂装各异的重力体并肩行进,灵能闪烁,结构共鸣,战术分工配合完美。

在废土巨兽与锈脑机械之间,如锋刃穿梭,所向披靡。

他们不再是个体战士,而是战术兵器的组成部分,是机甲与灵能交融的终极猎荒者。

李一缓缓吐出一口气,眼中神色坚定。

“那我,就去成为这支小队最后一台引擎。”

重力体的学习周期,比李一原本想象的还要漫长。

总周期整整九个月,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理论学习与基础操控,大约需要3个月。

这三个月,又分别是理论和基础操控。

这并不是简单的驾驶机甲训练,而是一次对机甲驾驶者全面素质的系统塑造。

理论模块被细分为两个核心方向——重力引擎与机体结构基础和基础物理与动力学系统。

李一第一次看到教材内容,就被那密密麻麻的公式与图纸震了一下。

从重力学、空气动力学、机械动力学到控制力反馈机制,每一门都足以压垮一名普通猎荒者的耐心。

每一门课程背后,都是一整套对应战斗动作、能量管理、姿态调整的科学支撑。

“机甲不是强大肌肉的延伸,而是结构力学与神经回路共鸣后的结果。”

这句话在培训系统界面上赫然显眼,让李一牢记于心。

基础操控模块也远比李一想象中复杂。

初级驾驶训练,姿态控制稳定训练,多角度速度调节,多界面同步操作

训练场内,每个驾驶候选人都必须在模拟驾驶舱内反复练习

HUD信息流解析,控制杆/踏板联动操作,辅助触控面板反应程序切换,启动/关机的12步安全标准流程,考试时,只要任何一环节错位,系统就会立刻终止并记录失误。

学员要在模拟器中完成以下基础流程:起飞→低空前进→定点悬停→缓降着陆,且需连续完成15次无失误操作,方算通过。

李一以为这就结束了,但他很快发现这才刚刚开始。

紧接着,是他作为机械技工也觉得“头大”的部分,那就是机体维护与故障识别模块。

任何重力体驾驶员,不仅要能开得动,更要能听出毛病、查出故障、处理异常。

虽说在基地内有一些后勤人员可以处理这些问题,但到了真正的战场的时候,忽然瘫痪的机器会给你造成致命的伤害。

毕竟不可能每次战斗都毫发无伤,重力体的每个系统都完美无瑕。

课程要求他必须掌握:能源模块与灵能电容系统构造,主动力核心与关节传动链条维护流程,武器挂载系统参数兼容性判断以及能源超载预警代码识别与干预处理。

而在模拟测试中,驾驶员需在30分钟内完成5种典型故障模拟,并在“安全机制不干预”状态下完成基础检修、冷重启与报告撰写。

比如能源失衡,控制反馈断链,主视域偏移,悬停锁失灵,冷却流堵塞。

只有通过全部以上测试,才算完成第一阶段,具备初步机甲操控员的资格。

李一对着屏幕上的培训时间表,轻轻吸了口气。

“如果是以前的脑子,三年都不一定够用。但是注射了基因进化药剂之后,脑子清醒了很多,记忆力和理解力蹭蹭的长。”

“而且前三个月都是理论和模型机,如果一切照常进行,那我起码要三个月后,才能碰到实机。”

可他也知道,这套系统之所以严苛,是因为在真正的战场上,重力体不允许失误。

“哪怕是一次启动失败、一次姿态失控,都可能导致整支小队溃败。”

于是他拿起资料,从第一页开始,一字一句地啃了下去。

但在他瞳孔之中,扫描能力己经隐隐启动,帮他记下所有的知识。

然后再实战中,快速给出如何操作的提示。

第二阶段的训练,依旧为期三个月,同样分为理论学习与实操演练两大模块。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让驾驶员“能动”,那么这一阶段,就是让他们“能战”。

理论课程更为复杂,涉及多个子系统融合知识:

基础电子学:重力体内部线路、能源流转、控制信号结构等基础原理

传感器系统:包括位置传感器、姿态监控、热源追踪与视觉识别模块

输入/输出系统:解构各种数据通道与反馈机制

而在操作界面上,训练将接触多模态人机交互,头戴式显示器信息解读与自定义调整,舱内多层触控面板操作,语音控制系统指令规范,战术数据的视觉化管理与筛选等。

此外,每一位学员还需掌握初步编程逻辑、设备调试、参数设定与模式预设,以便在突况下进行功能切换或重构。

实操部分则进入中级机动与战术级别控制阶段,包含了急停、急转、地面贴飞、螺旋上升、翻滚等复杂操作以及在模拟战场中快速响应多源威胁的自动与手动判定机制。

完成基础飞行与稳定后,随即进入武装操作训练:

主副武器系统掌控:激光、脉冲弹、近战震荡刃,锯齿链的冷/热启动

射击机制:从手动瞄准到半自动锁定系统,训练命中精度与反应延迟

并搭配战术协作课程如小队队形变换,角色分工模拟,通讯协同。

除此之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那就是反干扰与系统应急管理。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0eeie-7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